口瘡
《小兒常見病單驗方》
口瘡是嬰幼兒常見的口腔疾患。本病多為胎稟胃熱,,或熱毒侵襲,,或先天不足,體弱多病所致,。它可發(fā)生于口腔粘膜的任何部位,,特別好發(fā)于唇、頰內粘膜,,其次是舌邊緣及舌尖,,潰瘍呈圓形或橢圓形,直徑約0.6~1.5毫米,,潰瘍面呈黃白色或灰白色,,潰瘍點1~3個,有燒灼樣疼痛,,遇食物刺激則痛甚,。
心脾積熱 口舌潰爛,少則五六個,,多則十余個,,周圍紅赤,疼痛拒食,,口臭流涎,,煩躁多啼,大便干結,,或發(fā)熱面赤,。治宜清熱解毒。
(一)
處方:萊菔子,、白芥子,、地膚子各10克,食醋適量,。
用法:上藥用砂鍋文火炒至微黃,,共研為細末,。將食醋煮沸,放置冷卻至溫熱,,再倒入藥末,,調成膏狀。把藥膏分次涂于2厘米見方的紗布或白布上,,使膏厚2毫米,見方1厘米左右,,然后分別貼于患兒兩足涌泉穴,,膠布固定,每日換藥1次,。
(二)
處方:真牛黃0.015克,,青黛0.3克,硼砂0.9克,,冰片0.3克,,朱砂0.3克,珍珠0.018克,,煅入中白0.3克,。
用法:共研為極細粉,瓷瓶裝好勿使漏氣,,每用少許,,涂抹患部,每日3~5次,,敷藥之后半小時內勿飲水及食流汁品,,以保持藥效。
(三)
處方:蔻仁(去殼)3克,,硼砂6克,,白礬、上梅片各3克,,蜂蜜30克,。
用法:先將蔻仁去殼,加入硼砂研末,,白礬,、上梅片另研末,將4藥混勻后,,與蜂蜜混合放入勺(罐)內,,武火熬開“三沸”即成,待溫后加上梅片裝瓶備用,。先將口腔用3%硼酸水,、生理鹽水或淘米水洗凈,,然后用消毒棉球涂抹此膏。抹藥后將患兒頭部低斜,,使口涎流出,,每日2~3次或更多。輕者涂抹數(shù)次有效,,重者2~3天可愈,。
(四)
處方:霜后茄子1個。
用法:放干,,研成細末,,抹于口中,用1~2次即可收效,。
(五)
處方:小麥面燒灰2份,,冰片1份。
用法:將2味混合,,研成細末,。用時,將藥粉吹在患兒口瘡面上,,每天吹敷2~3次,。
(六)
處方:荸薺數(shù)個。
用法:將荸薺洗凈,,燒存性,,研成細末,涂擦于口瘡患處,。
(七)
處方:羊乳,。
用法:羊乳細濾口含之,數(shù)次可愈,。
(八)
處方:大栗,。
用法:將大栗煮熟,日日食之,。
(九)
處方:柿餅霜,。
用法:將柿餅霜敷于口瘡,每日數(shù)次,。
(十)
處方:可可豆適量,。
用法:將可可豆研成粉末,加入適量蜂蜜調成糊狀,,給小兒頻頻含咽,。
(十一)
處方:嫩竹葉60克,冰糖60克,粳米60克,。
用法:將竹葉洗干凈,,加清水1升,上火煮,,待成竹葉汁后,,撈去竹葉,加入淘洗干凈的粳米及冰糖,,共煮成粥,,服食。
(十二)
處方:蓮子芯6克,,甘草3克,,地丁9克。
用法:上藥水煎后,,加少許糖。每日服1次,,連服3~5日,。
(十三)
處方:露蜂房30克,枯礬9克,。
用法:將露蜂房剪碎,,炒焦,與枯礬共研為細末,,用香油調勻,,涂敷患處?;驅⒏煞鄞捣笥诨继?。
(十四)
處方:襄荷梗15克,水酒適量,。
用法:共煎取汁,,含漱,漱后將藥吐掉,。每日3~5次,。
(十五)
處方:鮮石榴1個(個大色紅者尤佳)。
用法:去皮,,搗爛,,用開水浸泡過濾,取汁,,待冷后,,頻頻含漱,連用數(shù)日。
(十六)
處方:黃連15克,,青黛15克,,寒水石9克,乳香15克,,冰片9克,,石膏15克,硼砂9克,。
用法:共研細末,,密閉貯存,用時用紙筒將此少許吹口腔患處,,每日3次,。
本方適用于小兒口腔念珠菌病。
虛火上浮 口舌潰瘍或糜爛,,稀散色淡,,不甚疼痛,口流清涎,,顴紅盜汗,,口干不渴。治宜滋陰降火,。
(一)
處方:吳茱萸60克,,面粉適量。
用法:吳茱萸研末,,加面粉,,醋調作二餅,貼于足心,,以布扎之,,過夜即愈。
(二)
處方:生地15克,,綠豆15克,。
用法:水煎,分2次服,,每日1劑,。
(三)
處方:生地9克,蓮子芯6克,,甘草6克,。
用法:水煎服,每日1劑,,連服數(shù)劑,。
(四)
處方:吳茱萸15克,胡黃連6克,川大黃6克,,生南星3克,。
用法:上藥研末備用。1歲以下每次3克,,1歲以上酌情增至6~12克,。上藥末與陳醋適量調成糊狀,涂敷患兒足心,,外以紗布包扎,。
(五)
處方:太子參3克,麥冬3克,,生甘草2克,,玄參3克,銀花1.5克,。
用法:將上藥泡茶飲服,,以盡味為度,每日1劑,。
(六)
處方:生地6克,,大青葉6克,生石膏9克,,花粉9克,,粳米30克,。
用法:前4味藥煎湯去渣,,入粳米、白糖煮粥食,,每天1劑,,連服3~4天。
- 標簽:
上一篇: 鵝口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