流涎
《小兒常見(jiàn)病單驗(yàn)方》
本病以口角流涎,,纏綿不愈為特征,。或?yàn)榭趦?nèi)發(fā)炎,,唾液分泌過(guò)量,,或?yàn)橥萄使δ懿煌晟扑隆?/p>
脾胃虛寒 口角流涎,涎液清稀,,小便清長(zhǎng),,大便溏薄。治當(dāng)溫脾燥濕,。
(一)
處方:理中湯,。由人參(黨參),、干姜、白術(shù),、炙甘草組成,。
用法:水煎服,每日1劑,。
(二)
處方:鹿角屑末,。
用法:鹿角屑末每次用0.5克左右,水飲服1盅,。
(三)
處方:溫脾散,。由附子、干姜,、白術(shù),、甘草組成。
用法:上藥白術(shù)2份,,其余各1份,,研為細(xì)末,每次1.5克,,米湯送服,,每日2次。
(四)
處方:攝涎湯,。由益智仁10克,雞內(nèi)金10克,,白術(shù)6克組成,。
用法:每日1劑,水煎分3次服,。
(五)
處方:益智仁30克,,土炒白術(shù)40克。
用法:取藥加白面粉400克,,再過(guò)細(xì)篩后,,加食鹽和炒芝麻各10克,水適量和面烙焦餅40板,。用前放灶上烤焦后再食,。1~2歲每日2次,每次半板;3~4歲,,每日2次,,每次1板;5歲以上每日3次,每次1板,。
(六)
處方:益智仁25克,,半夏25克,,陳皮20克,茯苓20克,,甘草10克,。
用法:共研細(xì)末,裝瓶備用,,每日早晚各服1次,,每次3~4.5克,服時(shí)加適量紅糖拌和沖服,。
(七)
處方:天南星30克,。
用法:用醋調(diào),晚間敷足心涌泉穴,,以布條纏扎,,每次敷12小時(shí),一般敷3~4次可愈,。但對(duì)口腔炎癥引起的小兒流涎無(wú)效,。
(八)
處方:肉桂10克(為一次劑量)。
用法:研末,,裝瓶備用,。用時(shí),將醋與藥粉調(diào)至糊餅狀,。每晚在小兒臨睡前,,將本藥均勻地?cái)傆诙K紗布上,分別貼敷于兩側(cè)涌泉穴,,膠布固定,,次晨取下。
(九)
處方:吳萸子3份,,膽南星1份,。
用法:上藥共研細(xì)末。臨睡前先洗凈腳揩干,,取上藥15克,,用陳米醋調(diào)成粘厚糊狀餅,敷貼涌泉穴,,男左女右,,外用紗布包扎。每次敷貼12小時(shí),,一般3~4次即可,。
或取膽南星10克,吳茱萸20克,。
共研末,,每次取藥粉1克,,蜜調(diào)為膏敷臍部,外用紗布包扎,,每天換藥1次,,連用5次為1個(gè)療程。
(十)
處方:桔子皮100克,,干姜5克,,益智仁30克,甘草15克,,蜂蜜500毫升,。
用法:將桔子皮、干姜,、智仁,、甘草共放鍋內(nèi)加清水500毫升煮取150毫升,用紗布濾去渣滓,,倒入蜂蜜,,再用文火熬煉成膏狀,取出候涼,,瓶裝備用,。1~2歲者每次10克,3~5歲者每次15克,,6歲以上者每次20克放口內(nèi)含化或用溫水沖服,。每日2~3次,療程不限,。
本方適用于小兒脾胃虛寒流涎,。
脾胃濕熱 口角流涎,涎液稠粘,,口干煩躁,,大便干結(jié),,小便短赤,。治宜清熱燥濕。
(一)
處方:燈心3克,。
用法:將燈心切細(xì)調(diào)入雞蛋內(nèi),,加鹽少許,用豬油炒熟,,空腹服,。
(二)
處方:焦梔子。
用法:研末,,加糯米粉適量,,用開(kāi)水調(diào)成膏,,貼神闕穴。外用紗布包扎,,每天換藥1次,。
(三)
處方:黃連1.5克,生石膏25克,,豆腐適量,。
用法:共煮開(kāi)半小時(shí),去藥渣,,喝湯吃豆腐,,味苦可加白糖。適用于脾胃積熱患兒,。
(四)
處方:白礬9克,。
用法:熱水一臉盆,入白礬9克,,頻洗兩足,,連洗1~4日有顯效。
(五)
處方:雪梨汁50毫升,,青果10克,,石斛15克,燈心草2克,,生地15克,。
用法:將青果、石斛,、生地,、燈心草共放鍋內(nèi)加清水400毫升,煮取100毫升,,去渣,,與雪梨汁混合。每日1劑,,1次服完,,連服7~10天。1~2歲小兒酌減,。
(六)
處方:白蘿卜200克,,生石膏15克,萊菔子5克,,淡竹葉10克,。
用法:將白蘿卜洗凈,搗爛絞取原汁,,另將石膏,、萊菔子,、淡竹葉置鍋內(nèi)加水400毫升煮取100毫升,去渣,,與蘿卜汁調(diào)勻,。每日1劑,分1~2次服完,,連服10~15天,。2歲以?xún)?nèi)小兒酌減。
五,、六兩方適用于小兒脾胃積熱流涎,。
(七)
處方:竹葉7克,陳皮5克,,大棗5枚,。
用法:上藥煎水內(nèi)服,分2次服,,每日1劑,。
(八)
處方:燈草6克,山梔3克,,生石膏10克,,生地6克,黃芩3克,,黃連3克,。
用法:水煎服,每日1劑,。
(九)
處方:冬青樹(shù)葉,。
用法:將冬青樹(shù)葉擂汁,入口一漱即好,。
- 標(biāo)簽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