細(xì)菌性痢疾(小兒痢疾)
《小兒常見病單驗方》
細(xì)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桿菌所引起的腸道傳染病,。中醫(yī)認(rèn)為:本病由外感濕熱,、疫毒之氣,內(nèi)傷飲食生冷所致,。夏秋季多見,。以發(fā)熱、腹痛,、里急后重和瀉下膿血粘液,,日下數(shù)次至十?dāng)?shù)次不等為特征。3~7歲兒童??赏蝗话l(fā)病,,表現(xiàn)為高熱、驚厥,、昏迷,、四肢發(fā)冷等癥,此為“中毒性菌痢”,,甚者可危及生命,,須及時救治。
濕熱痢(急性菌痢) 下痢赤白粘凍,,腹痛,,里急后重,小便短赤,,可伴發(fā)熱,。治宜清熱化濕解毒,兼以理氣行血,。有表證者宜疏表,,有積滯者宜推蕩,忌收澀止瀉,。
(一)
處方:櫻桃100~150克,。
用法:將櫻桃去核,,壓取原汁。每日1劑,,1次服完,,連服5~7天。
(二)
處方:淡豆豉15~30克,,大蒜頭24克,。
用法:將大蒜頭剝?nèi)ケ∑は磧?,與淡豆豉共搗爛如泥,,放碗內(nèi)置鍋中隔水蒸熟。每日1劑,,分1~2次服完,,連服5~7劑。
(三)
處方:黃連6克,,吳茱萸1.5克,,白芍15克。
用法:水煎,,每日3次,,溫服。
本方適用于濕熱痢,。
(四)
處方:葎草60克,,焦楂30克,木槿花15克,,清茶3克,。
用法:水煎分3服。
(五)
處方:鐵莧菜30克,,野莧菜30克,,馬齒莧30克。
用法:水煎分3次服,。
(六)
處方:白糖20克,,鮮旱蓮草30~50克。
用法:將旱蓮草用溫開水洗凈,,搗爛榨取濃汁,,與白糖混和,置鍋內(nèi)隔水蒸化,,涼后備用,。每日1劑,分1~2次服完,,連服5~7天,。1歲以下小兒酌減,。
(七)
處方:柿餅若干只,紅糖或白糖適量,。
用法:將柿餅置炭火上煅燒存性,,研成細(xì)末,紅痢用等量白糖,,白痢用等量紅糖,,調(diào)勻,裝瓶備用,。1~2歲小兒每次15克,,3~5歲者每次20克,6歲以上者每次30克,,用溫開水沖服,。每日2~3次,連服5~7天,。
寒濕型 腹痛,,痢下白色粘凍,或白多紅少,,食少神疲,,畏寒腹脹。治以溫中燥濕,,佐以解毒,。
(一)
處方:肉桂末1.5克,當(dāng)歸3克,,陳皮3克,,山楂6克,紅糖適量,。
用法:先將前4藥濃煎去渣,,入粳米煮成粥,待粥熟后調(diào)入肉桂末與紅糖食用,。每日服2次,。
(二)
處方:薺菜500克,紅棗20枚,,花椒9克,。
克,用紅棗,、花椒湯送服,,每日2次,連服7~10天,。
疫毒型(中毒性痢疾) 突發(fā)高熱,,煩躁譫妄,,甚則反復(fù)驚厥,神志昏迷,,下痢或未見下痢,,或突發(fā)面色蒼白或青灰,四肢厥冷,,汗出不溫,,皮膚見有花紋,口唇紫紺,,呼吸深淺不勻,。治以清腸解毒,泄熱開竅,,扶正固脫,,熄風(fēng)潛陽。
(一)
處方:銀花10克,,白頭翁6克,粳米50克,,紅糖適量,。
用法:先煎前2藥,取汁去渣,,入粳米煮粥,,粥成調(diào)入紅糖,每日服2次,。
(二)
處方:鮮鯽魚500克,,大蒜頭2個。
用法:將魚去鱗和內(nèi)臟后切片,,大蒜去外皮,,同煮湯調(diào)味服食。每天1次,,連服數(shù)天,。
(三)
處方:黃花菜、馬齒莧各15克,,紅糖10克,。
用法:煎水服,每天1~2次,,連服數(shù)天,。
(四)
處方:白頭翁15克,黃連9克,,黃柏9克,,秦皮9克,。
用法:水煎服,每日1劑或2劑,,晝夜分服,。
休息痢(慢性菌痢) 痢疾日久(2個月以上)不愈,時發(fā)時止,,面色萎黃,,神疲乏力納谷不馨。治宜健脾氣,,滑脫不禁宜收澀固脫,。
(一)
處方:大鯽魚1只。
用法:洗凈切片,,小椒3克,,草果1.5克,蔥3莖,,煮粥入五味子,。
(二)
處方:薏米、蓮子各15克,,冰糖適量,。
用法:煮前2藥成粥,食時加冰糖,。
(三)
處方:蕎麥30克,,核桃殼24克,紅糖20克,。
用法:將蕎麥,、核桃殼共置鍋內(nèi),加清水500毫升煮至200毫升,,棄渣取汁,,沖入紅糖調(diào)化,涼后可用,。每日1劑,,作1~2次服完,10天為1療程,,連服2~3個療程,。
(四)
處方:烏梅5~7枚,紅糖20克,,黃芪15克,。
用法:將烏梅、黃芪加水適量共放鍋內(nèi)煎濃,,去渣取汁100毫升許,,入紅糖調(diào)化,,候溫使用。每日1劑,,1次飲完,,連服15~20天。
(五)
處方:山藥15克,,三七3克,,鴉膽子15個。
用法:先煮山藥成粥,,送服三七末,、鴉膽子(去皮),每日分2次服,。
- 標(biāo)簽:
- 昏迷
上一篇: 百日咳(頓咳)
下一篇: 三、內(nèi)科病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