飲食
《萬病回春》
東垣云。胃中元氣盛,。則能食而不傷,。過時而不饑,。脾胃俱旺。則能食而肥也,。脾胃俱虛,。
則不能食而瘦?;蛏偈扯?。雖肥而四肢不舉。蓋脾實而邪氣盛也,。又有善食而瘦者,。胃伏火邪于氣分也。則能食,。脾虛則肌肉削,。即食傷也。
大抵飲食不進,。以脾胃之藥治之,。多不效者。亦有說焉,。人之有生,。不善攝養(yǎng)。房勞過度,。
真陽衰敗,。坎火不溫,。不能上蒸脾土,。沖和失布。中州不運,。致飲食少,。胸膈痞塞?;虿皇扯洕M,。或已食而不消,。大便泄溏,。此皆真火衰弱。不能蒸蘊脾土而然,。古云,。補腎不若補脾予謂補脾不若補腎。腎氣若壯。丹田之火,。上蒸脾土,。脾土溫和。中焦自治,。則能飲食矣今飲食進少,。且難消化。屬脾胃虛寒,。蓋脾胃屬土,。乃命門火虛。不能生土而然,。不宜補脾胃,。當服八味丸。補火生土也,。(方見補益)
夫食者謂谷肉菜果之物也,。經(jīng)云。陰之所生,。本在五味,。陰之五宮。傷在五味,。谷肉菜果中嗜而欲食之,。心自裁制。勿使過焉,。則不傷其正矣,。或有傷于食者,。必先問其人,?;蛞蛳彩扯嗍持?。或因饑餓而急食之耶,?;蛞蛉嗣銖妱穸鴱娛持,;蛞虿『笠私?。而誤食之耶。如因喜食得之,。當先和其胃氣,。胃氣素強。損谷自愈。消導耗氣之藥,。不必服也,。如因饑餓得之。當先益其胃氣,。胃氣強,。所傷之物自消導矣。宜香砂養(yǎng)胃湯主之,。如因勉強勸而得之,。宜行消導之劑。百消丸主之,。若因病后得之,。當以補養(yǎng)為主。宜參苓白術散主之,。
其所傷之物有寒熱之不同,。所傷之人。有強弱之各異,。主治之法,。無一定也。所謂熱物者,。
如膏粱辛辣濃味之物是也,。谷肉多有之。寒物者,。水果瓜桃生冷之物是也,。菜果多有之。治熱以寒,。大黃,、牽牛是也。治寒以熱,。丁香,、巴豆是也。如以熱攻熱,。以寒攻寒,。則食雖去藥毒猶存。胃氣重傷,。禍不旋踵矣,。故傷熱物者。三黃枳術丸,。甚則利氣丸導之,。傷冷物者,。香砂養(yǎng)胃湯。甚則萬億丸通之,。如冷熱不調(diào)者,。備急丹主之。
人知飲食所以養(yǎng)生,。不知飲食失調(diào),。亦以害生。故能消息,。使適其宜,。是故賢哲防于未病。
凡以飲食,。無論四時,。常令溫暖。夏月伏陰在內(nèi),。暖食尤宜,。不欲苦飽。飽則筋脈橫解,。腸為痔,。因而大飲。則氣乃暴逆,。養(yǎng)生之道,。不欲食后便臥。及終日穩(wěn)坐,。皆能凝結氣血,。
久即損壽。食后,。常以手摩腹數(shù)百遍,。仰面呵氣數(shù)百口。趑趄緩行數(shù)百步,。謂之消化,。食后便臥。令人患肺氣頭風中痞之疾,。蓋營衛(wèi)不通,。氣血凝滯,。故爾食訖當行步躊躇,。有所作為乃佳。語曰,。流水不腐,。戶樞不蠹,。以其動然也。食飽不得速步走馬,。登高涉險,。恐氣滿而激,。致傷臟腑,。不欲夜食。脾好音聲,。聞聲即動而磨食,。日入之后。萬響俱絕,。脾乃不磨食之即不易消,。不消即損胃。損胃即翻,。翻即不受谷氣,。谷氣不受。即坐臥袒肉操扇,。此當毛孔盡開,。風邪易入。感之令人四肢不遂,。不欲極饑而食,。食不可過飽。不欲極渴而飲,。
飲不可過多,。食過多。則結積,。飲過多,。則成痰癖。故曰,。大渴不大飲,。大饑不大食??盅獨馐С?。卒然不救也?;哪牮I莩,。飽食即死。是驗也,。嗟乎,。善養(yǎng)生者養(yǎng)內(nèi),。不善養(yǎng)生者養(yǎng)外。養(yǎng)內(nèi)者以恬臟腑,。調(diào)順血脈,。使一身之流行沖和。百病不作,。養(yǎng)外者恣口腹之欲,。極滋味之美。窮飲食之藥,。雖肌體充腴,。容色悅澤。而酷烈之氣,。內(nèi)蝕臟腑,。精神虛矣。安能保合太和,。以臻遐齡,。莊子曰。人之可畏者,。衽席飲食之間,。而不知為之戒。過也,。其此之謂乎,。
一論治內(nèi)傷生冷凍飲料食。濃味堅硬之物,。肚腹脹滿疼痛,。外感風寒濕氣。頭疼身熱憎寒,。
遍體骨節(jié)麻木痛疼,。及惱怒相沖。飲食不下,。心腹氣痛,。
行氣香蘇散
紫蘇(一錢) 陳皮(二錢) 香附(二錢) 烏藥(二錢) 川芎(一錢五分) 枳殼(一錢)羌活(二錢) 麻黃(五分) 甘草(一錢) 因濕。加蒼術二錢,。
上銼,。生姜煎服。外感風寒頭痛,。加蔥白三根,。內(nèi)傷飲食。加山楂二錢,。神曲二錢,。去麻黃,。一論脾胃虛弱,。不思飲食,。口不知味,。胸腹痞脹疼痛等癥用,。
香砂養(yǎng)胃湯
人參(七分) 白術(去蘆炒) 白茯苓(去皮) 香附(炒) 砂仁 蒼術(米泔水浸炒)濃樸(姜汁炒) 陳皮(各八分) 白豆蔻(去谷七分) 木香(五分) 甘草(炙二分)
上銼。姜,、棗煎服,。脾胃虛寒。加干姜,、官桂,。胃熱。加姜汁炒黃連,、梔子炒,。肉食不化。加山楂,、草果,。米面粉食不化。加神曲,、麥芽,。生冷瓜果不化。加檳榔,、干姜胸腹飽悶,。加枳殼、蘿卜子,、大腹皮,。傷食胃口痛。加木香,、枳實,、益智仁。傷食泄瀉,。加干姜,、烏梅、白術,。傷食惡心嘔吐,。加藿香、丁香,、半夏,、烏梅,、干姜。吐痰加半夏,。
一論脾胃虛弱,。不思飲食。嘔吐泄瀉,。胸痞腹脹噎膈,。并虛勞咳嗽吐痰。大便頻數(shù),?;蚋雇吹劝Y。尋常無病之人,。服之百病皆除,。
理氣健脾丸
白術(去蘆炒二兩) 白茯苓(去皮三兩) 陳皮(洗二兩) 半夏(泡姜汁炒三兩二錢) 當歸(酒洗六兩) 黃連(姜汁炒三兩) 枳實(麩炒一兩五錢) 桔梗(炒一兩五錢) 神曲(炒二兩五錢) 山楂肉(去子一兩八錢) 香附(童便炒二兩) 木香(五錢) 甘草(炙二兩)如泄瀉。去桔梗,。加白芍,。(煨二兩)
上為細末。荷葉一塊,。煎湯,。下大米煮粥為丸。如梧子大,。每服八十丸,。食后白湯下。
如元氣虛弱,。加黃 蜜炙二兩,。人參一兩。懷山藥二兩,。蓮肉去心炒二兩,。
一論人稟素弱。脾胃虛怯,。上焦有火,。有痰。有郁氣,。有食積,。胸中不快。飲食少思,。
??煞?/p>
大補枳術丸
白術(去蘆炒一兩) 陳皮(去白一兩) 枳實(麩炒一兩) 黃連(姜汁炒五錢) 黃芩(醋炒五錢) 黃柏(青鹽水炒一兩) 白茯苓(去皮五錢) 貝母(去心八錢) 神曲(炒五錢) 山楂(去核五錢) 麥芽(炒五錢) 加砂仁(三錢) 香附(醋炒三錢)
上為細末。荷葉湯下粳米煮稀粥,。同藥搗和為丸,。如梧子大。每服一百丸,。食后,。姜湯送下有熱。茶清送下,。服后飲食自然多進,。人之精血,。皆因谷氣而生,。蓋脾乃肺之母。母實乃消化之氣下降,。何痰之有,。
一論中氣虛損。脾胃怯弱,。飲食不下,。或瀉或痢,。有調(diào)胃實腸之功,。用大鯽魚去腸洗凈。入蒜五六瓣于內(nèi),。用紙包,。水濕?;痨惺?。去蒜食魚。日二三次,。自然進食,。又治膈噎食不下。
一論此方能消酒消食,。消痰消氣,。消水消痞。消腫消脹,。消積消痛,。此藥消而不見。響而不動,。藥本尋常,。其功甚捷。
百消丸
黑丑(頭末二兩) 香附米(炒) 五靈脂(各一兩)
上為細末。煉蜜為丸,。如綠豆大,。每服二三十丸?;蛭辶?。食后。姜湯下,。
一治胃中停滯寒冷之物,。及療心腹諸卒暴痛。并脹滿不快,。宜用
備急丹
大黃 巴豆(去殼) 干姜(各一兩)
上為細末,。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三丸,。溫水送下,。若卒中客忤。心腹脹滿,。卒痛如錐,。氣急口噤。停尸卒死者,。用熱酒灌下,。以腹中鳴轉即吐下立效。
萬億丸(方見通治) 治一切飲食所傷,。腹?jié)M脹疼痛,。
一治過食寒硬冷物。食傷太陰厥陰,?;驀I吐痞滿腸 。
陳皮 半夏 茯苓(三錢) 枳實(一錢) 山楂(二錢) 神曲(二錢炒) 干生姜(一錢)砂仁(六分) 三棱(一錢) 莪術(一錢)
上銼,。生姜煎服,。
一治過食熱物煎炒濃味。有傷太陰厥陰,。嘔吐痞脹,。或瀉痢者,。
青皮 陳皮 枳實(炒) 白術(炒) 白芍(炒) 黃連(姜炒) 山楂肉 麥芽(炒各一錢) 大黃(酒蒸錢半) 甘草(三分)
上銼,。水煎。溫服,。
嗜酒喪身
夫酒者,。祭天享地。順世和人。行氣和血,。乃可陶情性,。世人能飲者。固不可缺,。凡遇天寒冒露,。或入病家,。則飲酒三五盞,。壯精神。辟疫癘,。飲者不過,。量力而已。過則耗傷血氣也古云,。飲酒無量,。不及亂,。此言信矣,。飲者未嘗得于和氣血。抑且有傷脾胃,。傷于形,。亂于性。顛倒是非,。皆此物也,。早酒傷胃。宿酒傷脾,。為嘔吐痰沫,。醉后入房。以竭其精,。令人死亦不知,。雖知者亦迷而不戒。養(yǎng)活高人,。當寡欲而養(yǎng)精神,。節(jié)飲食以介眉壽。此先圣之格言,。實后人之龜鑒也,。本草云。酒性大熱有毒,。大能助火,。一飲下咽。肺先受之。肺為五臟之華蓋,。屬金本燥,。酒性喜升。氣必隨之,。痰郁于上,。溺澀于下。肺受賊邪,。不生腎水,。
水不能制心火。諸病生焉,。其始也病淺,。或嘔吐,?;蜃院埂,;虔徑?。或鼻 ,?;蛐估,;蛐钠⑼?。尚可散而出也。其久也病深,?;驗橄省閮?nèi)疽,。為肺痿,。為痔漏。為鼓脹,。為黃疸,。為失明為哮喘。為勞嗽,。為血衄,。為顛癇。為難狀之病,。倘非高明,。未易處治,。凡嗜酒者??刹簧骱?。
一論治酒病當發(fā)汗。其次莫如利小便,。使上下分消其濕可也,。此藥治飲酒太過。嘔吐痰逆,。心神煩亂,。胸膈痞塞。手足戰(zhàn)搖,。小便不利,。大便稀溏。飲食減少等癥,。宜服
葛花解酲湯
葛花(五錢) 砂仁(五錢) 白豆蔻(去殼五錢) 人參(二錢五分) 白術(去蘆炒二錢)白茯苓(去皮一錢五分) 青皮(去穣一錢五分) 陳皮(一錢五分) 木香(五錢) 豬苓(一錢五分) 澤瀉(二錢) 神曲(二錢炒) 干生姜(二錢) 素有熱者,。加黃連。(姜汁炒一錢)
上為細末和勻,。每服三錢,。白湯調(diào)下。但得微汗,。酒病去矣,。論云。此皆不得已用之,。
豈可恃賴以日日飲酒耶。是方氣味辛溫,。偶因病酒服之,。則不損元氣。何者,。敵酒病故也,。若頻服之。則損人天年也,。
一治燒酒醉傷不醒者,。急用綠豆粉蕩皮切片。將箸開口,。用冷水送下,。
一論此藥能壯脾進飲食。令人飲酒不醉,。用
八仙銼散
丁香 砂仁 白豆蔻(去殼各三錢) 粉葛(二兩) 百藥煎(二錢半) 木瓜(鹽窖一兩)燒鹽(一兩) 甘草(一錢半)
上細銼,。人不能飲酒者,。只抄一錢細嚼。溫酒下,。即能飲酒不醉,。只可暫服。過服,。未有不傷人之元氣也,。
一論飲酒過多。大醉難醒,。服此即解,。
石葛湯
石膏(五兩) 葛根(銼) 生姜(銼各五錢)
上銼。每服五錢,。水煎溫服,。
一論腹中膈氣痞滿。面色黃黑,。將成癖疾,。飲食不進。日漸肌瘦,。如欲飲酒,。先服之。
多飲不醉,。
百杯丸
丁香(五十個) 橘紅 小茴香 三棱(炮三錢) 莪術(炮三錢) 砂仁 白豆蔻(三十個) 干姜(三錢) 生姜(一兩去皮切片鹽一兩浸一宿焙干) 甘草(炙二錢) 人參(三錢)木香(二錢)
上為細末,。煉蜜為丸。朱砂為衣,。每一兩作五丸,。每服一丸。細嚼,。生姜湯送下,。
一論酒積。面黃黑色,。腹脹不消,。甘遂一錢為末。用槽頭豬肉一兩,。細切如泥,。入遂末在內(nèi)。和勻,。通作一丸,。紙裹。燒令香熟,。取出,。臨臥細嚼,。用好酒送下。
解酒仙丹 曾府傳,。
白果仁(八兩) 葡萄(八兩) 薄荷葉(一兩) 側柏枝(一兩) 細辛(五分) 朝腦(五分)細茶(四兩) 當歸(五錢) 丁香(五分) 官桂(五分) 砂仁(一兩) 甘松(一兩)
上為細末,。煉蜜為丸。如芡實大,。每服一丸,。細嚼。清茶送下,。極能解,。
神仙醒酒丹(周藩京山王傳)。
葛花(五分) 赤小豆花 綠豆花(各二兩) 家葛花(搗碎水澄粉八兩) 真柿霜(四兩)
白豆蔻(五錢)
上取細末,。和勻,。用生藕汁搗和作丸。如彈子大,。每用一丸,。嚼而咽之。立醒,。
一論飲酒人,。元氣虛弱。四肢無力,。飲食減少,。面紅如妝。宜用補中益氣湯(方見補益)
加陳皮,、半夏,、干葛、白芍,、神曲,、麥芽、枳殼,。小便閉。加麥門冬三錢,。大便閉,。加桃仁一錢。紅花一錢,?;鹇槿室诲X五分。
一儒者善飲,。便滑溺澀,。食減胸滿,。腿足漸腫。癥屬脾腎虛寒,。用加減金匱腎氣丸,。進食消腫。更用八味丸,。胃強脾健而愈,。
一人善飲酒。泄瀉腹脹,。吐痰作嘔口干,。此脾胃之氣虛。先用六君子加神曲止嘔,。再用益氣湯加茯苓,、半夏泄脹。亦愈,。
此癥若濕熱壅滯,。當用葛花解酲湯分消其濕。濕既去而瀉未已,。須用六君子加神曲,。實脾土?;品e,。然雖為酒而作。實因脾土虛弱,。不能專主濕熱,。
醒醉湯 用青橄欖。黃損者不用,。瓦上磨去粗皮核,。細切如縷一斤。以粉草末二兩,。炒鹽二兩,。拌勻。入瓷罐內(nèi)密封,。以沸湯點服,。自然生津液。醒醉極妙,。
飲酒不醉方
薄荷(五錢) 干葛(二兩) 桂花(三錢) 白梅肉(五錢)
上為末為丸,。先放口內(nèi)舌下。自然酒化,。
斷酒法 用驢胞衣燒灰調(diào)酒服,。
傷酒不藥法 心中酒食停積,。或被人勸飲過多,。一切服下,。胸腹脹滿不消。
用鹽花頻擦牙齒,。溫水漱下,。不過三次。如湯潑雪,。實時寬腸通快,。誠妙法也。
一治飲酒過多,。蘊熱胸膈,。以致吐血衄血。
葛花(二兩) 黃連(四兩)
上為末,。以大黃末熬膏,。和為丸如梧子大。每服百丸,。溫水送下,。
一人飲酒過度。大醉不醒,。一家愴惶,。無計可施。來告予,。用樟樹上嫩葉曬干為末,。真葛花末。二味各等分,。每服三錢,。白滾水調(diào)服立愈。
- 標簽:
- 哮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