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章 炮制的意義和目的
《中藥炮制》
藥物炮制是我國醫(yī)藥學的一個環(huán)節(jié),。大部分藥物在用于治病之前,,需要經過炮制。中藥材大部分為植物,,地下的根莖部分,多粘附泥土:地面上的枝,、葉,、花,、果,多附有灰塵或夾有雜質,。有些藥材還留著非藥用部分;整塊整枝的植物類藥材和質地堅硬的礦物類藥材,,不利于制劑;有腥臭氣味的動物類藥材,不便于服用;具有毒性的藥材,,對機體有損害作用:有副作用和有刺激性的藥材,,服后對腸胃有影響;有的藥材未經處理不能發(fā)揮某種作用?;谝陨锨闆r,,采用各種相應的方法,對藥材進行加工處理,,使上述問題得到解決,。這說明炮制是有意義和作用的。然而炮制的作用是要通過炮制加工,,去粗取精的過程,,達到提高療效,擴大應用范圍,,以適應醫(yī)療的需要,。因此說炮制是有目的的。歸納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:
(1)除去泥土,、灰塵,、雜質及非藥用部分,使藥物清潔純凈:如:植物的根或根莖除去泥砂;部分全草去蔸;種子去殼等,。
(2)使藥物容易粉碎和溶出有效成分,,便于制劑:完整的藥材,經過切制以后,,它的有效成分易于溶出,,同時還有利于調劑和進行特殊的炮制以及儲藏等。礦物類和介殼類藥材一般經過燒煅后,,即可起到便于粉碎和易于煎出有效成分的作用,。
(3)矯臭、矯味,,便于服用:動物類或其他具有特殊臭味的藥物,,往往為病人所厭惡。為了使病人容易接受,,矯臭,、矯味在醫(yī)療上也是必要的。炮制里的酒潤、麩炒,、醋炒等,,通常具有矯臭、矯味作用,。
(4)降低或清除毒性:如大戟醋煮,、斑螯米炒,能大大地降低毒性;吳茱萸甘草水浸,,蒼耳子炒黃,,可消除毒性。
(5)消除副作用:如常山酒炒可消除涌吐作用;首烏煮制可消除致瀉作用,。
(6)緩和刺激性:如炒乳香,、炒枳殼可以緩和對胃的刺激作用。
(7)改變藥物的性能:如地黃生用性寒涼血,,制成熟地黃則性溫補血;蒲黃生用行血消瘀,,炒炭則能止血。
(8)增強或發(fā)揮藥物的效用:如玄胡醋煮可發(fā)揮止痛功效,,百部蜜炙可增強潤肺止咳作用,。
(9)引藥歸經:中醫(yī)對于疾病的病所,通常是以經絡臟腑來歸納的,。引藥歸經就是用某些輔料炮制,,導致藥物在一定的部位產生作用。如大黃本為下焦藥,,酒炒后能在頭部產生清降火邪的作用;杜仲原系腎經藥,,鹽水炒后能在腎經更好地發(fā)揮藥效。
- 標簽:
上一篇: 第一章 炮制的起源和發(fā)展
下一篇: 第三章 炮制的作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