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章 中藥學與方劑學 第一節(jié) 中藥學
《中國古代醫(yī)藥衛(wèi)生》
醫(yī)與藥不可分家,,中藥學的形成與發(fā)展不僅與社會生產實踐息息相關,同時與歷代的醫(yī)療活動亦密切相關,。這里我們重點談談中藥學理論與古代主要本草著作,。
(1)四氣五味說
《商書·說命》謂:“若藥弗瞑眩,厥疾弗瘳,?!笔钦f如果服藥之后,沒有異常反映,,那么病就治不好,。說明很早人們就認識到治病必須利用藥物的偏性。后來把藥物的各種偏性進行歸納,,上升為理論,,就稱之為“四氣”、“五味”。
四氣五味之說源于《黃帝內經》,。四氣又稱四性,,就是寒、熱,、溫,、涼四種藥性。它與病證的寒,、熱是相對應的,。寒性或涼性的藥物可以治療熱證,如石膏,、黃連,、黃芩等;熱性或溫性的藥物可以治療寒證,如附子,、干姜,、吳茱萸〔zhuyu朱于〕等。寒涼藥具有清熱,、瀉火,、解毒等作用;溫熱藥具有溫陽、救逆,、散寒等作用,。熱與溫、寒與涼僅是程度上的差別,。
五味就是藥物的辛,、甘、酸,、苦,、咸五種味,淡味附于甘,。五味分陰陽,,作用也不同?!端貑枴ぶ琳嬉笳摗氛f:“辛甘發(fā)散為陽,,酸苦涌泄為陰,咸味涌泄為陰,,淡味滲泄為陽,。”結合歷代醫(yī)家的用藥經驗,,一般認為味辛的藥能散,、能行,,常用于表證或氣血阻滯證。如麻黃解表散寒;木香行氣;川芎活血等,。味甘的藥能補,、能和、能緩,,常用于虛證,,或拘急疼痛,如人參,、黃芪補氣;甘草和中;飴糖,、甘草緩急止痛等。淡味的藥能滲濕利水,,常用于水濕內停證,如薏苡仁,、滑石等,。味酸的藥能收、能澀,,常用于虛汗,、泄瀉證,如五味子斂汗;五倍子澀腸止瀉等,。味苦的藥清泄,、燥濕,常用于熱證或濕證,,如黃連瀉火;蒼術燥濕等,。味咸的藥能軟堅,常用于便秘,、痞塊等,,如芒硝軟堅瀉下;牡蠣軟堅散結等。一般來說每一種藥物不僅具一味,,而是多味相兼,,因此每種藥物的功能也是多方面的,有主有次而已,。
(2)藥物的升降浮沉與歸經
金代著名的醫(yī)學家張元素在《內經》的基礎上,,深入地闡述了藥物的氣味厚薄、陰陽,,創(chuàng)立了藥物升降沉浮學說,。他認為藥物的升、降,、沉,、浮與氣味的厚與薄、屬陰、屬陽,、入藥部位不同及炮制,、配伍不同均有關系。一般而言,,凡是味辛,、甘,性溫,、熱,,質地輕,如花,、莖,、葉入藥的藥物,其性屬陽,,大多能升浮,,具有升陽、發(fā)表,、散寒等作用,,如蘇葉、桂枝之類,。相對的味苦,、酸、咸,,性寒,、涼,質地重,,如子,、實、根及礦物藥等,,則性質屬陰,,大多能沉降,下行而向內,,具有清熱,、瀉下、滲濕,、降逆,、潛陽、收斂等作用,,如大黃,、牡蠣,、芍藥、磁石之類,。再者藥物酒炒則升;姜汁炒則散;醋炒則能增強活血散瘀止痛的作用;鹽水炒則引藥下行入腎等等,。藥物的升降浮沉是臨床用藥的原則之一,不可不知,。
藥物的歸經學說是指藥物的作用定位方面的理論,。其說雖源于《內經》,但并未解釋具體的藥物,?!渡褶r本草經》中也有近乎歸經的記載。明確提出歸經學說的仍是金代名醫(yī)張元素,,他在《珍珠囊》,、《醫(yī)學啟源·用藥備旨》書中注明了每一味藥的歸經。他認為藥歸其經則力專用宏,,療效顯著,。如黃連瀉心火;黃芩清肺熱;黃柏瀉膀胱火;生石膏清胃熱等。上述藥物性均屬寒,,皆有清熱、瀉火作用,,但作用于機體的部位各不相同,,應用范圍自然也不同。臨床必須注意藥物的歸經與病位相吻合,,才能發(fā)揮藥到病除的效果,。
(3)七情合和說
七情合和說是指藥物的配伍關系方面的理論,它源于秦漢時期我國現(xiàn)存最早的一部藥物學專著——《神農本草經》,。所謂七情是指“相須”,、“相使”、“相反”,、“相殺”,、“相惡”、“相畏”六種藥物之間的配伍關系,,再加“單行”,,即不經配伍,單用一味藥,,總稱為七情,。相須是指兩藥功用類似,同用時可明顯增強效用;相使是一藥為主,,余藥為輔,,同用可提高主藥效用;相反即藥物合用時產生毒性;倘若一種藥制約另一種藥的毒性,,那么前者對后者是相殺關系,后者受制于前者則是相畏關系;倘若一種藥使另一種藥減低或喪失原有的功效則為相惡,。臨證用藥時應選用相須,、相使者為佳,勿用相反的藥物,。如果有毒則宜制約,,可用相殺、相畏的配伍規(guī)律,。
(4)古代著名本草著作簡介
據《神農本草經》內容分析,,即使曾有出于“三世”的《神農本草》存在,《神農本草》與《神農本草經》也不是一部書,?!兜弁跏兰o》云:“炎帝神農氏,長于姜水,,始教天下耕種五谷而食之,,以省殺生,嘗味草木,,宣藥療疾,,救天傷人命,百姓日用而不知,,著《本草》四卷,。”根據這一古代傳說,,故本草書托名神農而作,。我國現(xiàn)存最早的藥物學專著當推《神農本草經》。原書早已佚失?,F(xiàn)在流傳的版本是從后世本草著作中輯復起來的,。《神農本草經》也不是出自一時一人之手,,約成書于秦漢時期,。雖托名“神農”所作,實際上總結的是至漢所積累的藥物學知識,?!渡褶r本草經》共收載藥物365種,并創(chuàng)立了藥物的上,、中,、下三品分類法,較系統(tǒng)地闡述了四氣五味,、七情合和等藥物學理論,,是古代藥物學的奠基之作,。
漢魏時華佗的弟子吳普著《吳普本草》,該書以《神農本草經》為基礎,,兼收并蓄,,載藥441種。書中引用大量古文獻,,反映出漢末魏初尚可見到托名神農,、黃帝、歧伯,、雷公,、桐君、扁鵲,、醫(yī)和等所作的各種本草著作或文獻,。其書對后來的本草著作影響很大,大約在北宋時亡佚,,清代有據《類證本草》,、《太平御覽》等書中所錄的《吳普本草》的輯復本,并留存至今,。
南北朝時梁代陶弘景鑒于《神農本草經》經傳抄之誤已是“三品混糅,,冷熱舛〔chuan喘〕錯,草石不分,,蟲獸不辨,,且所主治互有得失”,因此對以前的藥物學做了總結,,撰成《本草經集注》,。陶弘景,,字通明,,丹陽秣陵(今江蘇句容)人。博學多才,,奉佛,、道兩教,隱居于句曲山,,自號華陽陶隱居,,但又關心朝政,朝廷有事又常去向他咨詢,,故人稱“山中宰相”,。他著述頗多,范圍很廣,。在醫(yī)學方面對本草,、方治,、養(yǎng)生等頗有貢獻?!侗静萁浖ⅰ份d藥730種,,使《神農本草經》和《名醫(yī)別錄》的內容得以存留于后世?!睹t(yī)別錄》是魏晉以來醫(yī)家,,如李當之(著《李當之藥錄》)、吳普等增補《神農本草經》的內容,,又稱《名醫(yī)副品》,,共365種?!侗静萁浖ⅰ犯倪M了藥物分類的方法,,基本上是依據藥物的自然屬性分為玉石、草木,、蟲獸,、果、菜,、米食,、有名未用七類。凡《神農本草經》原文,,均用朱筆寫;增補內容用墨筆寫,,使《神農本草經》保留了原貌。該書在本草學發(fā)展史上占據重要的地位,。
唐代我國出現(xiàn)了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頒布的藥典,,比歐洲著名的《紐倫堡藥典》要早800多年,這就是《新修本草》,,簡稱《唐本草》,。《新修本草》載藥850種,,圖文并茂,,分正文、圖和圖經三部分,。正文記述各藥性味,、主治、用法;圖是在編輯該書時經廣泛征集來自全國各地藥物形態(tài)圖及文字說明;圖經內容是藥物的形態(tài),、采集和炮炙方法,。唐以后正文部分均收錄在《證類本草》等書中,圖及圖經部分則早已亡佚,?!缎滦薇静荨穯柺篮?,很快就傳入朝鮮和日本等國,可見其在國內外影響之大,。至清代自日本仁和寺發(fā)現(xiàn)該書十三四世紀抄卷子本殘卷,,由是《新修本草》的大略面目才重新見世。
《新修本草》之后,,民間本草著作以陳藏器的《本草拾遺》與李珣的《海藥本草》最有影響,。李珣,字德潤,。梓州(今四川三臺)人,,祖籍波斯。李家以經營香藥為業(yè),?!逗K幈静荨肥且徊恳院M鈧魅胨幬餅橹鞯谋静輹6?,大部分內容被其他本草書所引用而得存,。
宋代朝廷曾兩次組織學者修訂本草,即《開寶本草》,,載藥983種;《嘉祐本草》,,載藥1082種?!都蔚v本草》編修過程中,,朝廷詔令全國,征集150余個州郡所產的藥物標本及圖形,,由蘇頌主編,,完成了我國第一部由政府組織繪刻的藥物圖譜——《本草圖經》。其書實用性很強,,遺憾的是也早散佚,,其主要內容保存在《證類本草》及《本草綱目》中。
這一時期以個人努力編集的本草書要數(shù)唐慎微的《證類本草》最有成就,。唐慎微,,字審元,,世醫(yī)出身,,專心醫(yī)業(yè),不愿為官,。為人看病不論貧富貴賤,,有請必往,且治病多不取報酬,,只求索名方秘錄,,讀書人凡從經史子集諸書中發(fā)現(xiàn)有關醫(yī)藥的記載都愿筆錄送給他,。因此他在廣泛采集的基礎上,終于編成《經史證類備急本草》,,簡稱《證類本草》,。《證類本草》載藥1746種,,“旁摭經史,,至仙經道書,下逮百家之說,,兼收并錄”,。集宋以前中藥之大成,其規(guī)模與學術價值超過了唐,、宋兩代朝廷組織編修的任何一部藥典,。李時珍曾認為:“使諸家本草及各藥單方,垂之千古不致淪沒者,,皆其功也,。”可見唐慎微對我國醫(yī)藥學的發(fā)展做出了很重要的貢獻,?!蹲C類本草》刊行后,曾數(shù)次被朝廷修訂后頒行全國,,如《大觀本草》,、《政和本草》、《紹興本草》等,。
《本草衍義》是宋代又一部很有影響的本草著作,。為寇宗奭〔shi是〕所編撰??鼙緸殄⒅?今湖南澧縣)縣吏,,很重視藥物學研究。其書收載常用藥物460種,,對藥物的性味,、效驗、真?zhèn)?、鑒別等詳加論述,,多有發(fā)明,后世臨床家很重視該書,。
金元時代本草著作的特點是結合臨床實踐,,論述常用藥物。規(guī)模小,但其學術價值卻不可低估,。如張元素的《珍珠囊》,,創(chuàng)立了升降浮沉與藥物歸經的理論;李東垣的《用藥法象》,提出了“時,、經,、病、藥”四禁的用藥準則,,即依季節(jié),、病位、病情,、方藥特性所定的用藥宜忌,。還有朱震亨的《本草衍義補遺》、王好古的《湯液本草》等也較有影響,。
明代個人編撰的本草書最多,,如王節(jié)齋的《本草集要》、陳廷采的《本草蒙筌》,、倪純宇的《本草匯言》,、朱橚的《救荒本草》、蘭廷秀的《滇南本草》,、繆仲淳的《本草經疏》等各具特色,。但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李時珍的《本草綱目》,這部藥物學巨著的規(guī)模,、學術成就及國內外影響均可稱空前絕后,。《本草綱目》載藥1892種,,附藥圖1000余幅,,藥方11000余首。該書糾正了以往本草書中的某些錯誤,,系統(tǒng)地記述了各種藥物的知識,,提出了當時最先進的藥物分類法,如金石部分金,、玉,、石、鹵四類;草部分山草,、芳草,、隰〔xi習〕草、毒草,、蔓草,、水草、石草,、苔,、雜草及有名未用等;木部分香木、喬木,、灌木,、苞木、雜木等,。其分類標準依據的是藥物的自然屬性和生態(tài)條件,。其書綜合了我國16世紀以前植物學、動物學,、礦物學,、冶金學等多種學科的知識?!端膸烊珪嵋贩Q贊《本草綱目》說:“《明史·方技傳》極稱之,,蓋集本草之大成者,無過于此矣,?!薄侗静菥V目》刊行后,很快流傳國外,,被譯成多國文字,,產生了很大的影響。
清代本草著作最重要的屬趙學敏的《本草綱目拾遺》和吳其浚的《植物名實圖考》,。趙學敏,,字恕軒,號依吉,。錢塘(今浙江杭州)人,。其父本希望他習舉子業(yè),而其性好博覽,,凡星歷,、醫(yī)、卜,、方技諸學無不涉獵,,尤耽嗜醫(yī)藥學。常與其弟默畫銅人圖(腧穴圖)為戲,。其父見此,,遂將家藏醫(yī)籍置于別院——“養(yǎng)素園”中,并辟出一塊地作為藥圃,,命兄弟二人于園中索居學習醫(yī)藥,。成人之后,,其弟學楷著有《百草鏡》、《救生苦?!?,而學敏著述更豐,有《利濟醫(yī)學十二種》,。其中最著名者即《串雅》(匯集走方醫(yī)經驗之作)和《本草綱目拾遺》,。《本草綱目拾遺》載藥921種,,其中716種是《本草綱目》所未收載或敘述不詳?shù)?。書中收載了民間有效驗的草藥、外來藥物,、西方藥露的制作工藝等,,內容非常豐富,是繼《本草綱目》之后,,又一部有重要價值的藥物學專著,。吳其浚,字瀹齋,,別號云婁農,。曾任翰林院修撰,江西,、湖北學政,,兵部侍郎,及湖南,、湖北,、云南、貴州,、福建,、山西等地巡撫或總督。因此他有條件廣泛搜集各地植物標本,,并繪制成圖,,參考了古代本草及有關文獻800余種,歷七年,,編成《植物名實圖考》,。該書是我國第一部大型區(qū)域性植物志,搜集植物1914種,,除描述形態(tài)外,,著重研究植物名稱和原植物的統(tǒng)一,以及植物的藥用價值,,糾正了以往本草書中的某些錯誤,。在植物分類學及本草學上均有重要貢獻,。《植物名實圖考》也流傳海外,,有一定的聲譽,。
- 標簽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