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产91精品免费久久看|亚洲精品自慰出水AV|老司机在线精品视频播放|吃瓜黑料网51|婷婷久久精品一区|色橹橹欧美在线观看视频高清|激情内射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爱妻|91久久精品国产二区|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鸳鸯影院|精品欧美日韩一二三区,新有菜无码AV在线播放,亚洲尤物 在线,ecinmuhendislik

標(biāo)準(zhǔn)版

您所在的位置: 首頁 >>醫(yī)院文化 >>圖書閱覽

第七章 植物類·根及根莖類

《中藥炮制》

字號: + - 16

  黨參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桔梗科植物黨參的干燥根,。

  『常用名』臺黨參,、潞黨參,、炒黨參、紋黨,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陜西,、山西、河南,、甘肅,、四川、湖北,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秋季采挖,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將原藥揀去雜質(zhì),冬季用溫水搶洗,,春夏秋用冷水搶洗,,撈入筐內(nèi),上蓋濕布,,次日取出去蘆,,切頂頭片及馬蹄片,有切6分長橫筒,,曬干,。若取其和中補氣,則用蜜炙,,每斤藥片用蜜3~4兩,,倒入鍋內(nèi),煉開,,再投入藥片拌炒至金黃色,,攤冷,以疏散不粘手為佳,。若取其和脾健胃,,則用米炒,每斤藥片用米3兩,,投入鍋內(nèi),,米藥同炒,至深黃色為度,。也可用麥麩拌炒法和清炒法,。

  『用量』9~15克。

  貯存:裝入缸內(nèi)或木箱內(nèi),,加蓋,。此藥香甜最易生蟲,到4~8月是生蟲季節(jié),應(yīng)放硫磺箱內(nèi)保存,。

  明黨參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傘形科植物明黨參的干燥根,。

  『常用名』牙黨、銀黨,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江蘇,、浙江、安徽,、江西,、湖北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清明后采挖,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鮮品:當(dāng)時洗凈泥沙,,刮去表皮,放蒸籠內(nèi)蒸上汽1小時,,取出攤晾后,,切成1分厚橫片。干品:冬季用熱水浸半小時,,春,、夏、秋季用溫水浸20分鐘,,撈入筐內(nèi),,上蓋濕布,悶潤1~2天取出切成1分厚橫片,。曬干或烘干,。

  『用量』6~12克。

  『貯存』裝入缸內(nèi)或木箱內(nèi)加蓋,,防潮及蟲蛀,。

  丹參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唇形科植物丹參的干燥根及根莖。

  『常用名』紅丹參,、紫丹參,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湖北、江西,、湖南,、河南、四川,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秋季采挖,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揀去雜質(zhì),洗凈,,冬季用熱水搶洗,,春季用溫水搶洗,,夏秋季用冷水搶洗,撈入筐內(nèi),,上蓋濕布,次日取出,,切成2厘厚橫片,,曬干。若取其溫補,,則清炒,,將藥片投入鍋內(nèi),用文火炒微焦為度,。若取其止血,,則炒炭,將藥投入鍋內(nèi),,炒至外表呈黑色為度,。

  『用量』9~18克。

  『貯存』裝缸內(nèi)或木箱加蓋,,防潮及蟲蛀,。

  玄參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玄參科植物玄參的干燥根。

  『常用名』元參,、黑玄參,、黑參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西南,、華東,、中南等地區(qū)均有栽培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秋季采挖,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去雜質(zhì)洗凈,。冬季用熱水浸半小時,春季用溫水浸20分鐘,,夏秋季用冷水浸片刻,,撈入缸內(nèi),上蓋濕布潤透,,取出去蘆,,切成2厘厚橫片或直片,曬干或烘干,。

  『用量』9~18克,。

  『貯存』裝缸內(nèi)或木箱內(nèi)加蓋,防潮,。

  苦參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豆科植物苦參的干燥根,。

  『常用名』野槐,、苦骨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我國各省均產(chǎn),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冬季采挖,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鮮品:當(dāng)時洗凈泥沙,濾去水分,,切成2分厚橫片,。干品:洗凈,投入缸內(nèi),,冬春季用熱水浸泡1~2小時,,夏秋季用溫水浸1小時,撈入筐內(nèi),,上蓋濕布潤透,,切成2分厚橫片,曬干或烘干,。

  『用量』9~15克,。

  『貯存』裝缸內(nèi)或木箱內(nèi)加蓋,防潮,。

  太子參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石竹科植物孩兒參的干燥塊根,。

  『常用名』孩兒參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江蘇,、湖北及山東,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元月采挖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去雜質(zhì),,四季用冷水搶洗,,曬干備用。

  『用量』9~15克,。

  『貯存』用紙包好,,放石灰缸內(nèi)或木箱內(nèi)加蓋。

  北條參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傘形科植物珊瑚菜的干燥根,。

  『常用名』銀條參,、北沙參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山東,、湖北等地,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夏季采挖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四季用冷水搶洗,,撈入筐內(nèi),,上蓋濕布,次日取出,,切6分長片,,曬干備用,。

  『用量』9~15克。

  『貯存』裝箱內(nèi),。4~8月生蟲季節(jié),,放硫磺箱內(nèi)保存。

  沙參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桔??浦参镙喨~沙參的干燥根,。

  『常用名』南沙參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湖北,、安徽、江蘇,、浙江,、河南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秋季采挖,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去雜質(zhì),,冬春季用溫水搶洗,夏秋季用冷水搶洗,,撈入筐內(nèi),,上蓋濕布,次日取出,,切橫片1分厚,。如鮮品,當(dāng)時刮去表皮,,用冷水搶洗,,撈起濾干水分,切橫片1分厚曬干,。

  『用量』9~18克,。

  『貯存』裝缸內(nèi)或箱內(nèi)加蓋,防潮及蟲蛀,。

  竹節(jié)參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五加科植物竹節(jié)參的干燥根莖,。

  『常用名』竹節(jié)七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云南,、四川,、湖北、貴州等地,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冬春采挖,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揀去雜質(zhì),洗凈,,潤透,,切半分厚片,,曬干。

  『用量』9~15克,。

  『貯存』裝箱內(nèi),,防潮,防蟲蛀,。

  三七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五加科植物三七的干燥根,。

  『常用名』田三七、廣三七,、參三七,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云南、廣西,、湖北等地,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秋冬兩季采挖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四季用冷水洗凈泥沙,,每斤藥加水3兩,,放入鋼鍋內(nèi)煮,常翻動,,待水吸盡后取出,,攤至八成干,投入缸內(nèi),,加蓋濕布,,潤透取出,切成半分厚頂頭片曬干,,也可打碎及研粉用,。

  『用量』3~6克。

  『貯存』裝缸內(nèi)或木箱,,藥粉裝入瓶內(nèi)加蓋,,防潮、防蟲蛀,。

  黃精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百合科植物黃精,、囊絲黃精或滇黃精的干燥根莖。

  『常用名』山姜,、黃雞菜,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湖北、安徽,、湖南,、江西等地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春秋兩季采挖,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洗凈去雜質(zhì),,撈入甑內(nèi)或蒸籠內(nèi),,放鍋中蒸6~8小時,注意鍋中加水,,蒸至黃黑色揉軟為度,,曬干。再放甑內(nèi)或蒸籠內(nèi)復(fù)蒸一次,,取出曬至八成干,,投入缸內(nèi),加蓋濕布,,潤透取出,,切成1分厚橫片,攤簸箕內(nèi),,日曬夜露,,以干為度。若取其增強補脾,,則用蜜或黑砂糖炙,每斤藥用蜂蜜或黑砂糖3兩,,加水溶化,,撒入藥內(nèi)拌勻,吸盡后取出,,放蒸籠內(nèi)蒸至原氣升起后1小時,,取出曬干。

  『用量』15~30克,。

  『貯存』裝入缸內(nèi)或箱子,,應(yīng)蓋嚴(yán),防蛀,,防潮,。忌鐵器。

  玉竹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百合科植物玉竹的干燥根莖,。

  『常用名』尾參,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湖北、湖南,、江西,、山東等省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秋季采挖,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鮮品洗凈泥沙,,曬至半干,揉去根須,。干品四季用冷水搶洗,,立即撈入篩內(nèi),,加蓋濕布,次日取出切片,,曬干或烘干,。若取其溫補,則放蒸籠內(nèi)蒸6小時取出,,曬至八成干,,再用上法蒸一次,以黃黑色為度,。若取其滋補,,則用蜜炙,每個藥用蜜3兩,,倒入鍋內(nèi)煉開,,再投藥片,炙至金黃色攤冷,,以疏散不粘手為佳,。

  『用量』9~18克。

  『貯存』裝入缸內(nèi)或箱子,,加蓋防潮,。

  何首烏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蓼科植物何首烏的干燥塊根。

  『常用名』首烏,、制首烏,、生首烏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湖北,、江西,、廣東、廣西等地,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春夏秋三季采挖,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洗凈泥沙,春冬用熱水浸8小時,,夏秋季用溫水浸6小時,,撈入筐內(nèi),濾干水分投入缸內(nèi)加蓋濕布,,每天翻動,,使全部潤透后,取出切成2分厚橫片,。若取其滋陰補血,,則用黑豆煮,每斤藥片用黑豆2兩,投入鍋內(nèi)(忌用鐵器),,加水與藥同煮,,常翻動,使其均勻,,煮至黑豆熟爛,,再加熟地汁,每斤藥用15克,,用文火悶干,,取出曬干備用。

  『用量』15~30克,。

  『貯存』裝缸內(nèi)或箱子,,加蓋防潮。

  地黃(附熟地,、生地)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玄參科植物地黃的新鮮或干燥塊根,。

  『常用名』鮮生地、干地黃,、生地,、毛元、熟地等,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河南,、湖北、四川,、山西等地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秋分至霜降前采挖,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冬春季用溫水浸半小時,,夏秋季用冷水浸20分鐘,揉洗去泥沙,,撈放筐內(nèi),,復(fù)蓋濕布,次日取出切1分厚橫片,,曬干或烘干,。若取其滋陰補腎,則用蒸法,,將生地按上法洗凈,,放蒸籠或砂鍋內(nèi),用文武火蒸12小時,,經(jīng)常翻動,,每斤藥用酒2兩,砂仁末3克,,慢慢酒入藥內(nèi),,蒸透取出,,曬至七成干,并將鍋內(nèi)余汁濃縮成膏狀,,拌入藥內(nèi),,裝入缽中,復(fù)蒸一次,,取出曬至七成干,,切成1分厚橫片曬干。制熟地,,最好選擇伏天,,趁伏日曬干的成品油潤而不粘手,亦不透紙,,其他季節(jié)加工則不能收汗,,因而粘手透紙。若取其止血,,則炒炭用,,將藥片投入銅鍋或砂鍋內(nèi),炒至鼓泡變?yōu)鹾谏珵槎?。生地炭炒法同上?/p>

  『用量』15~30克,。

  『貯存』裝缸內(nèi)或箱子加蓋,防潮,、防蟲蛀,。

  射干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鳶尾科植物射干的干燥根莖。

  『常用名』寸干,、烏扇,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湖北、湖南,、江西等地,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夏秋季采挖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去雜質(zhì),,洗凈,,冬春季用熱水浸2~3小時,夏秋季用冷水浸2~3小時,,取出濾干水份,,投入缸內(nèi)加蓋濕布,潤透取出去蘆,,切成二分厚直片曬干,。

  『用量』3~6克。

  『貯存』裝箱內(nèi)蓋好防潮。

  蒼術(shù)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菊科植物茅蒼術(shù)或北蒼術(shù)的干燥根莖,。

  『常用名』霜蒼術(shù),、茅蒼術(shù)、茅倉術(shù),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湖北,、江蘇、河南,、浙江等地,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夏秋季采挖。

  炮制方法,、去雜質(zhì),,洗凈泥沙,用來泔水浸漂4小時,,撈起,,再用清水漂凈1小時,撈入篩內(nèi)覆蓋濕布,,待潤透后,,取出切成半分厚,直片或刨片,,曬干,。若去其燥性,則用麥麩炒至黃色為度,。此外還可用灶心土或赤石脂拌炒或清炒至焦為度,。六月伏天,炮制蒼術(shù)為佳,。

  『用量』3~9克,。

  『貯存』裝箱內(nèi)蓋好防潮。

  桔梗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桔??浦参锝酃5母稍锔?。

  『常用名』苦桔梗,、甜桔梗,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安徽、江蘇,、湖北等地,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春夏秋季采挖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揀去雜質(zhì),,冬春用熱水搶洗,,夏秋季用冷水搶洗,伏天洗桔梗,加明礬少許,,撈入篩內(nèi)加蓋濕布,,次日取出,切成2厘厚橫片,,曬干或烘干,。

  『用量』3~9克。

  『貯存』裝箱內(nèi),,加蓋防潮及蟲蛀,。

  白術(shù)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菊科植物白術(shù)的干燥根莖。

  『常用名』漂白術(shù),、焦白術(shù),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浙江、湖北,、湖南,、河南等地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秋冬季采挖,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揀去雜質(zhì),,洗凈,用來泔水浸漂,,冬春漂8小時,,夏秋季漂4小時,撈入筐內(nèi),,加蓋濕布潤透切片1分厚,。米泔水浸漂是以去其燥性。若為增強健脾止瀉,,則用陳壁土或麥麩炒,。

  『用量』9~18克。

  『貯存』裝箱內(nèi),,加蓋放干燥處,。

  黃藥子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薯蕷科植物黃獨的干燥塊莖。

  『常用名』黃獨,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全國各地均產(chǎn),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秋冬季采挖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除去雜質(zhì),,洗凈,,浸潤至透,切小塊或厚片,,曬干或烘干,。

  『用量』3~10克,。

  『貯存』放箱內(nèi)加蓋、防潮,、防蟲蛀,。

  白藥子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防己科植物頭花千金藤的干燥根。

  『常用名』白藥,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全國各地均產(chǎn),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秋冬季采挖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取原藥材除去雜質(zhì),,洗凈,,切片,曬干或烘干,。

  『用量』9~15克,。

  『貯存』裝箱子內(nèi),防潮,,防蟲蛀,。

  當(dāng)歸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傘形科植物當(dāng)歸的干燥根。

  『常用名』秦當(dāng)歸,、西當(dāng)歸,、甘白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甘肅,、四川,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霜降后采挖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將當(dāng)歸裝入麻袋內(nèi),,撞去灰塵,,取出后用冷水洗當(dāng)歸上半身,投入缸內(nèi),,加蓋濕布,,每天翻動,如有硬結(jié)選出,,噴水再潤,,全部潤透,取出切片或刨2厘厚片,,撒入簸箕內(nèi),,上蓋白紙按平曬干。在二,、四,、八月間天氣回潮,,將當(dāng)歸放入潮濕地上,,經(jīng)常翻動,,使其回潮均勻,取出刷去灰塵,,切片或刨2厘厚片,,曬法同上。若取其止血,,則炒炭,,將鍋燒熱,投入藥片炒至微黑色,,取出放地下攤冷,。若取其活血散瘀,則用酒炒,,每斤藥片用酒2兩,,撒入藥內(nèi)拌勻,稍潤片刻,、投入鍋內(nèi)炒至微黃色,。若取其健脾止瀉,則用土炒,,每斤藥片用黃土粉4兩,,投入鍋內(nèi)炒熱,再將藥片放鍋內(nèi)拌炒,,至黃色,,取出篩去土,攤冷收藏,。

  『用量』12~18克,。

  『貯存』裝缸內(nèi)或木箱內(nèi)按緊,加蓋防潮及走油,。4~8月是生蟲季節(jié),,應(yīng)放硫磺箱內(nèi)保存。

  川貝母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百合科植物川貝母,、暗紫貝母,、甘肅貝母或梭砂貝母的干燥鱗莖。

  『常用名』川尖貝,、松貝,、蘆貝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四川,、湖北,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家種夏季采挖,野生春季采挖,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冬春季用溫水浸片刻,,夏秋季用冷水稍浸片刻,,撈起濾干水份,放磁盆內(nèi),,加蓋濕布,,潤4小時取出,用竹扦去心及根須,,后用清水搶洗,,撈起曬干,用時打碎或研粉,。

  『用量』3~9克,。

  『貯存』裝入瓷瓶內(nèi)加蓋防潮及蟲蛀。

  浙貝母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百合科植物浙貝母的干燥鱗莖,。

  『常用名』象貝,、大貝、元寶貝,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浙江東陽,、義烏等地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夏季5月前采挖,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揀去雜質(zhì),,洗凈。冬春用溫水浸6~8小時,,夏秋用冷水浸3~4小時,,撈入篩內(nèi),濾干水分,,放缸內(nèi)每天翻動潤透取出,,防止變色,切1分厚片曬干,。

  『用量』6~18克,。

  『貯存』裝箱內(nèi)加蓋防蟲防潮。

  伊貝母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百合科植物新疆貝母或伊犁貝母的干燥磷莖,。

  『常用名』伊貝,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新疆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秋冬季采挖,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揀去雜質(zhì)洗凈曬干,,配方時打碎用。

  『用量』6~12克,。

  『貯存』裝箱內(nèi)或缸內(nèi),,加蓋。

  百合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百合科植物百合或細葉百合的干燥肉質(zhì)鱗片,。

  『常用名』野百合,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湖北,、湖南、江西等地,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夏季采挖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鮮品用清水洗凈泥土,,放木瓶內(nèi),,蒸至上汽,取出曬干,。干品,,洗凈曬干,若取其潤肺止咳,,則以蜜炙,,每斤藥用蜂蜜3兩,倒入鍋內(nèi)煮開再投入藥拌炒,,至金黃色取出攤冷,,以疏散不粘手為佳。

  『用量』6~12克,。

  『貯存』裝箱內(nèi)或缸內(nèi)加蓋,,防灰塵。

  薤白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百合科植物小根蒜的干燥鱗莖,。

  『常用名』小薤白,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全國各地均產(chǎn)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春末夏初采挖,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鮮品,,洗凈泥土,投入開水里,,立即撈起,,再放蒸籠內(nèi)蒸至上汽,取出曬干,。若取其行氣散寒,,則用酒炒,每斤藥用酒1兩,,撤入藥內(nèi)拌勻,,稍潤片刻,放入鍋內(nèi)用文火炒至黃色為度,。

  『用量』3~6克,。

  『貯存』裝箱內(nèi)加蓋,防潮,。

  山慈菇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蘭科植物杜鵑蘭及獨蒜蘭的干燥假鱗莖,。

  『常用名』毛慈菇,、山茨菇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四川,、廣西,、貴洲等地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野生夏季采挖,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將原藥洗凈,,冬春用熱水洗,夏秋用冷水洗,,撈筐內(nèi),,濾干水分,再投入缸內(nèi)潤6~8小時,,取出切2厘厚片,,曬干或烘干。

  『用量』3~6克,。

  『貯存』裝木箱內(nèi),,加蓋防潮。

  麥門冬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百合科植物麥冬的干燥塊根,。

  『常用名』麥冬,、寸冬、杭寸冬,、川麥冬,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浙江、四川,、湖北,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秋季采挖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鮮品,,洗凈泥沙,,曬至半干,揉去根須,,曬干備用,。若取除煩,將鮮藥洗凈,,四季用開水泡,,即時取出,濾干水份投入缸內(nèi),,加蓋濕布,,潤透揉軟,抽去其心,用片刀破開翻轉(zhuǎn)曬干,。若取其鎮(zhèn)心安神,,則撤入少量朱砂。也可用米炒法,,米炒能和胃,。

  『用量』9~18克。

  『貯存』裝入瓷壇內(nèi),,加蓋防潮,。

  天門冬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百合科植物天門冬的干燥塊根。

  『常用名』天冬,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云南,、湖南及湖北等地,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冬秋季采挖,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鮮品,洗凈,,放入蒸籠內(nèi),,蒸1小時,取出,,剝?nèi)ネ馄窀?。也有用鍋?小時,取出去皮,,曬干,,切成3分長。干品,,四季用冷水搶洗,,撈入篩內(nèi)加蓋濕布,次日取出切片同上,。

  『用量』6~12克,。

  『貯存』裝缸內(nèi)加蓋防潮。

  木香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菊科植物木香的干燥根,。

  『常用名』云木香,、老木香、新木香,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敘利亞,、印度及南陽群島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秋季采挖,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將原藥材洗凈灰塵,,冬春季用溫水浸30分鐘,夏秋采用冷水略浸片刻,撈入筐內(nèi),,加蓋濕布潤透,,取出,切成半分厚橫片或斜片,,曬干,。若取其性緩,則用麥麩拌炒,,每斤藥用麥麩3兩,,將鍋燒熱,撒入麥麩至起煙時投入藥片拌炒至黃色為度,。也可用麥麩煨法,、紙包煨法等。

  『用量』3~9克,。

  『貯存』裝入鐵箱內(nèi)加蓋,,防潮。

  川木香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菊科植物川木香或灰毛川木香的干燥根莖,。

  『常用名』南木香,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四川灌縣、雅安一帶,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秋季采挖,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洗凈泥沙,冬春用溫水浸30分鐘,,夏秋季用冷水略浸片刻,,撈入筐內(nèi),上蓋濕布潤透,,如有硬心再噴水潤,,使全部潤透,取出切成半分厚斜片,,曬干或烘干,。

  『用量』3~9克。

  『貯存』裝入箱內(nèi)加蓋,,防潮,。

  青木香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馬兜鈴科植物馬兜鈴的干燥根。

  常用名,,木香,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陜西、四川,、河北,、湖北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秋季采挖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洗凈泥沙,,冬春季用熱水浸1小時,,夏秋季用溫水浸半小時撈入筐內(nèi)。上蓋濕布,、潤透取出,,切成半分厚橫片或斜片,曬干,。

  『用量』3~9克,。

  『貯存』裝箱內(nèi)加蓋防潮。

  廣防己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馬兜鈴科植物廣防己的干燥根,。

  『常用名』漢防己,、廣防己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秋季采挖,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廣東,、廣西、湖北,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去雜質(zhì)洗凈,,冬春季用熱水浸4小時,,夏秋季用溫水浸2小時,,撈起濾干水分,放入缸內(nèi)潤透,。取出切成半分厚直片或斜片,,曬干。

  『用量』9~18克,。

  『貯存』裝箱內(nèi)加蓋防潮,。

  生姜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姜科植物的姜新鮮根莖。

  『常用名』鮮姜,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四川,、湖南、江西,、湖北等地,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10月采挖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臨用時洗凈泥沙,,切片,。若取其止吐,減低發(fā)散,,則用煨生姜,,先洗凈生姜切3分厚直片,用紙包3層浸濕,放火灰內(nèi)煨至紙燒焦為度,。姜皮,,揀去雜質(zhì),用水洗凈泥沙,,撈入筐內(nèi),,濾干水分,曬干備用,。

  『用量』3~9克,。

  『貯存』生姜用砂壇藏,姜皮用木箱裝加蓋防潮,。

  干姜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莖,。

  『常用名』均姜、白姜,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與生姜同,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將原藥洗凈,春冬季用熱水浸半小時,,夏秋季用溫水略浸片刻,,撈入筐內(nèi),濾干水分,,投入缸內(nèi)潤透,,取出切直片半分厚,曬干,。若取其止血化瘀,,則炒炭,先將干姜切成丁塊,,投入鍋內(nèi),,炒至外皮灰黑內(nèi)深黃色體泡為度。亦可用沙炒炮姜,。

  『用量』1~6克,。

  『貯存』裝木箱內(nèi)加蓋,防潮,。

  姜黃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姜黃科植物姜黃的干燥根莖,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四川、福建等地,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冬春季采挖,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揀去雜質(zhì),洗凈,,春冬季用熱水浸2小時,,夏秋季用溫水浸1小時,,撈入筐內(nèi),濾干水份,,放入缸內(nèi)悶潤,,每天翻動,潤透取出切半分厚橫片,,晾干,。

  『用量』6~9克。

  『貯存』裝箱內(nèi)加蓋,,防潮,。

  莪術(shù)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姜科植物莪術(shù)或廣西莪術(shù)的干燥根莖。

  『常用名』蓬莪術(shù),、文術(shù),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廣東、廣西,、臺灣,、福建等地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冬季采挖,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先將原藥材洗凈,,投入缸內(nèi),加入米湯浸泡1~3天,,取出洗凈,,放鍋內(nèi)加入新鮮米湯,高出藥面5分,,每斤加明礬粉3克放鍋內(nèi)同煮,,經(jīng)常翻動,,至干為度,。取出曬至半干,投入缸內(nèi),,潤透取出,,切成2厘厚橫片,曬干,。若取其軟堅破血,、止痛,則用醋煮法,,將藥洗凈灰沙,,放鍋內(nèi),每斤原藥用醋1兩,,加清水淹沒藥物1寸深,,煮時經(jīng)常翻動,,水干取出,攤簸箕內(nèi)晾干表皮水分,,投入缸內(nèi)潤透,,取出切成2厘厚橫片曬干。也可用醋炒法,,每斤藥片用醋3兩,,撒藥內(nèi)拌勻,潤片刻,,放鍋內(nèi)炒至焦黃色,。

  『用量』3~9克。

  『貯存』裝箱內(nèi)加蓋,,防潮,。

  郁金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姜科植物郁金或溫郁金的干燥塊根。

  『常用名』川玉金,、廣玉金,、黃玉金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四川,、廣東等地,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夏秋季采挖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去雜質(zhì),,洗凈灰塵,,放缸內(nèi),用米湯浸泡1~3天,,取出洗凈,,再放鍋內(nèi),加米湯,,高于藥面5分,,同煮,至半干,,每斤藥加明礬粉3克拌入藥內(nèi),,經(jīng)常翻動,以無白心為度,,取出曬至半干,,投入缸內(nèi)潤透,切片1厘厚,,晾干,。若取其入肝,則用醋煮法,,每斤藥用醋一兩,,明礬粉3克,,再加米湯高于藥面1寸拌勻,用大火煮至水干,,取出涼至七成干,,切片晾干。也可用蒸法和溫水浸法等,。

  『用量』3~9克,。

  『貯存』裝箱內(nèi)加蓋,防潮,。

  高良姜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姜科植物高良姜的干燥根莖,。

  『常用名』良姜、大姜,、雞爪姜,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廣東桂平、海南島高雷一帶,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夏秋季采挖,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去雜質(zhì)洗凈,冬春季用溫水浸2小時,,夏秋季用冷水浸1小時,,撈入筐內(nèi),加蓋濕布,,潤透取出,,切橫片或直片2分厚,曬干,。

  『用量』3—6克,。

  『貯存』裝箱內(nèi)加蓋,防潮,。

  山奈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姜科植物山奈的干燥根莖,。

  『常用名』沙姜、三大,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廣東,、廣西、臺灣等地,。采收季節(jié),冬季采挖,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揀去雜質(zhì),,篩去灰土,曬干,,備用,,不宜水洗,。用量3—6克。

  『貯存』裝箱內(nèi)加蓋,,防潮及蟲蛀,,保香味。

  骨碎補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水龍骨科植物槲蕨或中華槲蕨的干燥根莖,。

  『常用名』鮮毛姜,、猴姜、申姜,、毛姜,、山姜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我國南方一帶均產(chǎn),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夏冬季采挖,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鮮品,當(dāng)時刮去毛,,洗凈切直片2厘厚,,曬干備用。干品,,洗凈泥沙,,冬春用熱水稍浸片刻,夏秋季用溫水洗,,撈入筐內(nèi),,加蓋濕布,次日取出切3分長橫筒,,曬干,,先放細砂入鍋內(nèi)炒熱,再將藥投入鍋內(nèi)拌炒至鼓泡,,取出,,裝入篩內(nèi)擦去毛,洗凈曬干,。

  『用量』3—12克,。

  『貯存』裝箱內(nèi)加蓋,防潮,,忌鐵器,。若用鮮品,放砂內(nèi)掩埋,,或放潮濕地點,。

  山藥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薯蕷科植物山藥的干燥根莖。

  『常用名』懷山藥,、光山藥,、薯蕷,、光條、懷山,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河南,、山西、廣東,、廣西,、湖北、湖南,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冬秋季采挖,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將原藥洗凈,春冬季用熱水浸2小時,,夏秋季用溫水浸1小時撈起,,濾干水份,放缸內(nèi)或瓷盆內(nèi),,加蓋濕布,,每天翻動,潤透取出切斜片1分厚,,曬干,。若取其健脾和胃,炒法有三:①米炒:每斤藥用米3兩炒至黃色;②土炒:每斤藥用黃土粉半斤,,放鍋內(nèi)炒熱,,投入藥片拌炒至土色;③麥麩炒:每斤藥用麥麩3兩,將鍋燒熱,,撒入麥麩,,待冒煙時放藥片拌炒至黃色為度。本品宜冬春切片,,夏秋制片易潤潮腐蝕,。

  『用量』15~30克。

  『貯存』裝鐵箱內(nèi)加蓋,,防潮及蟲蛀,。

  天麻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蘭科植物天麻的干燥塊莖。

  『常用名』明天麻,、赤箭,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四川、貴州,、云南,、陜西、湖北等地,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冬春季采挖,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洗凈灰塵,放盆內(nèi)用米湯浸泡1天,,撈起用清水洗凈,,放入鍋內(nèi),每斤藥用生姜6片,,再加米湯同煮,,煮至半干,再用明礬粉3克,,放藥內(nèi)拌勻,,以干為度,取出曬至半干,,投入缸內(nèi),,加蓋濕布,每天翻動潤透取出刨片1厘厚陰干,。嚴(yán)冬季節(jié)用烘法,,將天麻放微火中烘軟切片。也可用姜汁制法,,每斤用姜汁15克,,同藥浸1~2天,撈起放甑內(nèi)蒸1小時,,取出攤至七八成干,,放缸中潤透,取出切直片1厘厚,,陰干,。還有用煨法。

  『用量』3~9克,。

  『貯存』裝瓷壇內(nèi)加蓋,,防潮。

  川芎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傘形科植物川芎的干燥根莖,。

  『常用名』芎窮,、茶芎、撫芎,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四川,、江西、湖北等地,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小滿后采挖,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去雜質(zhì),將原藥放入盆中,用清水漂凈泥沙,,撈起大小分開,,前后投入浸泡,冬春季用熱水浸泡2小時,,夏秋季用溫水浸泡1小時,,撈入筐內(nèi),濾干水分,,放缸內(nèi),,上蓋濕布,潤透取出,,切片或刨片1厘厚,,曬干。若取其降低辛性,,則用清炒,,將鍋燒熱投入藥片拌炒至枯焦為度。

  『用量』3~9克,。

  『貯存』裝箱內(nèi)加蓋,,防潮。此藥到4~8月間是生蟲季節(jié),,應(yīng)放硫磺箱保存,。

  藁本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傘形科植物藁本或遼藁本的干燥根莖及根。

  『常用名』西芎,、香藁本,。

  產(chǎn)地、湖北,、四川,、陜西等地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春秋季采挖,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清除雜質(zhì),,洗凈泥沙,冬春用溫水浸20分鐘,,夏秋季用冷水稍浸片刻,,撈入筐內(nèi),濾干水份,,放缸內(nèi),,加蓋濕布,潤透取出,,切成半分厚直片,,曬干。

  『用量』3~6克,。

  『貯存』裝箱內(nèi)加蓋,防潮,。注意:此藥最易生蟲,應(yīng)放硫磺箱內(nèi)保存,。

  黃芪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豆科植物蒙古黃芪的干燥根,。

  『常用名』懷芪,、口芪,、箭芪、布斗,、正小皮,、沖正、寸芪,、紅蘭芪等,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內(nèi)蒙、山西,、四川,、甘肅、陜西,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秋季采挖,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春冬季用溫水搶洗,夏秋季用冷水搶洗,,撈入筐內(nèi),,加蓋濕布,潤透取出切半分厚斜片,,烘干,。也可用微火烤軟切片,2,、4,、8月天氣回潮,取其本身回潮切片,。若取補中,,則用蜜炙,每斤藥用蜜4兩,,投入鍋內(nèi)煉開,,再下藥片用文火拌炒,至金黃色,,攤冷以疏散不粘手為佳,。若取其和中健胃,則用米炒,每斤藥用米3兩,,將鍋燒熱,,米藥同炒,至焦黃色為度,。亦可用酒炒法,,隨炒隨加入酒,呈淡黃色,,酒炒達表補虛,。

  『用量』9~18克。

  『貯存』裝石灰箱或炕箱內(nèi)保存,,蜜炙放瓷壇內(nèi)裝,。

  大黃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蓼科植物掌葉大黃、唐古特大黃或藥用大黃的干燥根莖及根莖,。

  『常用名』莊黃,、綿紋、香結(jié),、生軍,、熟軍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青海,、甘肅,、四川、湖北等地,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立冬前后采挖,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先將灰塵洗凈,放木桶或盆內(nèi),,每斤原藥用清水4~6兩浸潤,,分二次下,經(jīng)常上下翻動,,如有硬者,,再灑上水,潤透取出,,切直片2厘厚晾干,,不宜曝曬。若取其降低寒性,,則用酒漬法,,每斤原藥用酒3兩,制法同上,。若取其走行小腸膀胱及濕熱隆閉,,則用蒸法,,每斤藥用酒3兩,酒入藥內(nèi)漬潤,,每天翻動,,待酒吸干取出,放蒸籠內(nèi)用武火蒸4小時,,熄滅,、悶12小時,取出晾干,,然后將鍋內(nèi)的水濃縮,,拌入大黃內(nèi)吸盡,取出切片晾干,。也可用酒炒法,,每斤藥片用黃酒3兩,酒入藥內(nèi)潤片刻,,投入鍋內(nèi)拌炒至焦黃色,此法清熱利小便,。還有用醋制大黃,,制法同上。大黃炭,,取生大黃片置鍋內(nèi),,武火炒至表面呈炭黑色:內(nèi)心棕黃色為度。用作止瀉2~3克較好,,劑量不宜大,。

  『用量』6~12克。

  『貯存』裝箱內(nèi)閉蓋,,防霉及蟲蛀,。

  甘草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豆科植物甘草、脹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莖,。

  『常用名』炙草,、樸草、甘草節(jié),、甘草粉,、國老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內(nèi)蒙,、新疆,、甘肅、青海等地,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秋季采挖,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去雜質(zhì),,冬春季用熱水稍浸片刻,夏秋季用溫水洗,,撈入筐內(nèi)上蓋濕布,,使其潤透。如有硬者,,再灑上水,,潤透取出切2厘厚斜片曬干。若取其溫中健脾,,則用蜜炙,,每斤藥用蜜半斤,放鍋內(nèi)煉開,,投入藥片拌炒至金黃色,,不粘手為度。

  『用量』3~9克,。

  『貯存』裝箱內(nèi)加蓋,,防潮,蜜炙用瓷缸貯存,。

  山豆根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豆科植物柔枝槐的干燥根莖,。

  『常用名』豆根、廣豆根,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廣東,、廣西、湖北等地,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夏秋季采挖,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去雜質(zhì)洗凈,春冬季用熱水浸2~3小時,,夏秋季用溫水浸1~2小時,,撈入篩內(nèi),上蓋濕布,,潤透取出,,切斜片半分厚,曬干,。配方時供口含用,,亦可研末沖服。

  『用量』3~12克,。

  『貯存』裝箱內(nèi)加蓋,,防潮。

  半夏(附京半夏,、清半夏,、姜半夏,、鹽半夏、半夏曲)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塊莖,。

  『常用名』法半夏,、法夏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湖北,、四川,、安徽、江西,、河南等地,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4月采挖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春夏秋季一般不制半夏,,到立冬后,,才開始制半夏。制法:取生半夏10斤,,篩去灰沙,,倒入缸內(nèi),用清水浸泡,,每日換水,,漂至24天,撈入筐內(nèi),,濾干水份,投入缸內(nèi),,加石灰粉五斤用木棍和勻,,浸1夜,倒入籮筐放河水內(nèi)洗凈石灰,,濾干水份,,倒入缸內(nèi),再用皂角120克(用火煨過),,生姜150克(切片),,甘草150克,放鍋內(nèi)同煎,,取出攤冷,,倒入缸內(nèi),加清水適量,,漂2天,,取出曬干。春夏秋漂制法,,時間應(yīng)為10~15天,,根據(jù)氣候而定,,漂法同上。另外,,也可制半夏片,,取漂半夏放入鍋內(nèi),每斤加明礬粉5克同煮,,內(nèi)無白心即可,,取出曬至半干,放入缸內(nèi),,潤透取出,,刨片曬干。

  『用量』3~9克,。

  『貯存』裝箱內(nèi)加蓋,,防潮。

  附:京半夏

  『炮制方法』取生半夏10斤,,用清水浸泡,,春冬季浸9天,夏秋季浸7天,,每天換水按期取出,,放入鍋內(nèi),用溫水煮2小時,,取出再換水,,煮2小時,撈起放鍋內(nèi),,再加生姜1斤3兩,,打碎和半夏同煮,加水平藥面,,煮干取出,,去生姜,曬干,。

  『用量』6~12克,。

  『貯存』裝箱內(nèi)加蓋,防灰,。

  附:清半夏

  『炮制方法』取生半夏10斤,,照上法浸泡,按時取出,,投入缸內(nèi),,再用明礬1斤,化水浸泡,冬春7天,,夏秋季5天,,每天翻動,到期撈起,,又用清水浸泡,,冬春7天,夏秋5天,,每天換水,,到期撈起。放銅鍋內(nèi)加生姜1斤4兩切片,,同煮2小時,,撈入筐內(nèi),再放蒸籠內(nèi)蒸2小時取出,,放通風(fēng)處,,吹至七八成干,放缸內(nèi)1~2天,,潤透取出刨薄片,,曬干。

  『用量』6~12克,。

  『貯存』裝箱內(nèi)加蓋,,防灰。

  附:姜半夏

  『炮制方法』取生半夏10斤,,倒入缸內(nèi),,用清水浸1天,撈入筐內(nèi),,濾干水分,,投入缸內(nèi),用明礬粉兩斤半,,生姜兩斤半(榨汁)放鍋內(nèi)腌1夜,次日加清水,,高出藥物五寸左右,,春冬腌30天,夏秋腌20天,,取出淘凈明礬,,換清水再漂,冬春漂7天,,夏秋漂5天,,每天換水,夏秋每天換水兩次,,漂至無麻性撈起,,日曬夜露7日,,用甘草120克,炒枳實10克,,陳皮15克,,五味子15克,炒枳殼12克,,薄荷12克,,川芎10克,青皮15克,,共煎濃汁,,投入半夏內(nèi),使藥汁吸盡后,,再用丁香15克,,廣木香15克,白蔻10克,,沉香3克,,肉桂10克,砂仁15克,,同研細末,,放藥內(nèi)拌勻曬干。

  『用量』6~12克,。

  『貯存』裝箱內(nèi)加蓋,,防灰。

  附:鹽半夏

  『炮制方法』將制好半夏,,露3夜,,曬干,每斤藥用清鹽10克化水,,灑入藥內(nèi)拌勻,,吸盡后曬干。

  附:半夏曲

  『炮制方法』取生半夏10斤,,去雜質(zhì),,篩去灰沙,碾粉,,通過80目篩下細粉,,放入缸內(nèi),用生姜5斤洗凈榨汁,,灑入粉內(nèi)拌勻,,用麻袋蓋好,使其發(fā)泡。另外取法半夏10斤,,研細粉80目篩,,加灰面粉10斤,混合拌勻,。取發(fā)泡的生半夏放在案板上,,再加入半夏、灰面粉,,加水揉合成軟面程度,,壓至3分厚,再切5分見方丁塊,,放入簸箕內(nèi),,上蓋麻袋,使其發(fā)酵成曲為止,,取出曬干或烘干,。也可用麥麩炒法,每斤用麥麩3兩,,待鍋燒熱,,撒入麥麩,冒煙時投藥入鍋內(nèi)拌炒,,至黃色為度,。取出篩去麥麩備用。

  『用量』6~12克,。

  『貯存』裝白鐵箱內(nèi)加蓋,,防潮。

  附子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毛茛科植物烏頭的側(cè)根(子根)加工品,。

  『常用名』制附片,、烏附片、附塊,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四川,、陜西等地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秋季采挖,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取天雄(鹽附子)用水洗凈灰鹽,,倒入缸內(nèi),用清水漂,,春冬季5天,夏秋季3天,,每天換水2次,,按時撈起濾干水,用磁盤刮去黑皮,隨刮隨泡,,刮完后,,用清水再漂,春冬2~4天,,夏秋1~2天,,每天換水,到期取出,,切一分厚直片,。每百斤藥用甘草5斤煎水?dāng)偫洌谷敫變?nèi),,浸1~2天撈起,,再用生姜25斤,洗凈切成1分厚片,,入蒸籠內(nèi),,一層生姜片一層附片,用武火蒸3小時,,取出攤開,,立即攤冷后,揀去生姜,。又將藥片倒入鐵絲網(wǎng)內(nèi),,放在炕箱內(nèi),用暗火烘干,,以防起泡,。如產(chǎn)地已加工的,不再加工,,本品不能曬,,曬后易碎。

  『用量』3~9克,。

  『貯存』裝箱內(nèi)加蓋,,防潮。

  川烏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毛茛科植物烏頭的干燥母根,。

  『常用名』川烏頭,、烏頭、制川烏,、生川烏,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四川、陜西等地,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秋季采挖,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制法有二:①洗凈泥沙,,倒入缸內(nèi),用清水漂24天,,每天換水一次,,到期取出,每5斤藥用生姜半斤(切片),,甘草120克,,倒入鍋內(nèi),與藥同煮2小時,,取出晾至半干放入缸內(nèi)潤2夜,,以透為度,取出刨片1厘厚,,曬干,。②將藥洗凈,投入缸內(nèi),,用清水浸漂,,冬春7天,夏秋5天,,每天換水按時取出,,每10斤藥加黑豆120克,甘草半斤,,生姜半斤,,放鍋內(nèi)同煮2小時,撈入篩內(nèi),、去輔料,、曬至半干,放缸內(nèi)悶潤,,每天翻動,,潤透取出,切片一厘厚,,曬干,。

  『用量』3~9克。

  『貯存』裝箱內(nèi)加蓋,,防潮,。

  草烏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毛茛科植物北烏頭的干燥塊根。

  『常用名』烏啄,、制草烏,、生草烏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陜西,、四川,、湖北,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春夏季采挖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制法,,同川烏。

  『用量』3~9克,。

  『貯存』裝箱內(nèi)加蓋,,防潮。

  白附子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天南星科植物獨角蓮干燥塊莖,。

  『常用名』獨角蓮,、禹白附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河南禹縣,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秋季采挖,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制法有二:①將原藥篩去灰塵,倒入缸內(nèi),,用清水浸泡20天,,每天換水1次,到期取出,,濾干水分,,再放缸內(nèi),每5斤藥用篩好石灰粉1斤,,撒入缸內(nèi)拌勻,,浸1夜,次日取出洗凈石灰粉,,再放缸內(nèi),,加生姜半斤,皂角120克(煨過),,甘草120克共煎水?dāng)偫?,放缸?nèi)漂2天2夜撈起,再用生姜半斤,,甘草120克,,放鍋內(nèi)與白附同煮2小時,至無白心撈起,,晾至七成干,,又放缸內(nèi)潤2夜,潤透取出刨成1厘厚薄片曬干,。②取原藥10斤洗凈,,投入缸內(nèi),用清水漂,,冬春季7天,,夏秋季5天,,每天換水,到期撈起,,濾干水份,,再放缸內(nèi),加明礬一斤化水,,拌勻,,冬春季7天,夏秋季5天,,不換水,,但須翻動,到期撈起,,放入鍋內(nèi),,先用清水,以武火煮2小時,,然后換水加生姜片1斤,,再用清水煮2小時,取出放蒸籠或甑內(nèi)蒸2小時,,至無白心取出,,攤放通風(fēng)處晾至七成干,放缸內(nèi)潤,,春冬季4天,,夏秋季2天,潤透取出切片1厘厚,,晾干,。

  『用量』3~6克。

  『貯存』裝箱內(nèi)加蓋,,防潮,。

  天南星(附:膽南星)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天南星科植物天南星、異葉天南星,、東北天南星的干燥塊莖,。

  『常用名』南星、制南星,、虎掌,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四川、河南,、湖北,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秋季采挖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①取生南星10斤,,投入缸內(nèi),,加水浸漂24天,,每天換水,到期取出,,濾干水份再放缸內(nèi),,加石灰粉2斤,撒入藥內(nèi)拌勻,,浸1夜,、撈入盆內(nèi),另用清水洗凈石灰仍放缸內(nèi),,用生姜片1斤,甘草1斤,,皂角半斤(煨過),,煎水?dāng)偫洌谷敫變?nèi)漂2日2夜撈起濾干水份,,放入缸內(nèi),,再用生姜120克,甘草半斤,,皂角120克(煨過),,與藥同煮2小時,撈入簸箕內(nèi),,曬至半干,,再放缸內(nèi)悶潤,每日翻動潤透取出刨片,,或切片2厘厚,,曬干。②取原藥洗凈,,放入缸內(nèi)漂,,冬春季7天,夏秋季5天,,每天換水,,按期取出,再放缸內(nèi),,每10斤藥加明礬1斤化水,,浸泡2天,再撈起,,放鍋內(nèi)先用清水以武火煮2小時,,撈起換水,加入生姜片1斤,,再煮2小時取出,,放蒸籠內(nèi)蒸2小時,,至無白心取出,攤放通風(fēng)處,,晾至七成干,,再放入缸內(nèi)浸潤,冬春4天,,夏秋2天,,至潤透取出刨片曬干。

  『用量』3~6克,。

  『貯存』裝箱內(nèi)加蓋,,防潮。

  附:膽南星

  『炮制方法』該藥應(yīng)在秋天后制備,。用生天南星10斤,,配鮮生姜、明礬各1.5斤,,放缸內(nèi)用清水浸泡15~30天,,大小個分缸各泡,因氣候,、水溫在冬天浸的時間長點,,秋天浸的時間短點,3~5天翻缸一次,,然后除去水及雜質(zhì),,將南星攤在簸箕內(nèi)曬干或烘干,研粉,,100目篩備用,。用南星粉10斤,加膽汁(豬,、牛,、羊膽汁均可,但提過膽紅素和摻水膽汁絕不能用)3斤和勻成膏狀,,用蒸籠蒸40分鐘,,然后曬干或烘干,再研成粉過100目篩,,加膽汁和成膏,,蒸、曬,、制粉,,如此反復(fù)三次,制成丸、片,、條,、塊均可?;蛉≈颇闲茄蟹?,加入凈膽汁及適量清水、拌勻,,置蒸籠內(nèi),,加熱蒸約1小時至透,取出,,放涼,,制成小塊,干燥,。若取其增強化痰,、可加入川貝母粉(每10斤南星粉加貝母粉半斤或甘草粉半斤)拌入藥內(nèi)和勻,蒸熱制塊備用,。

  『用量』1~6克。

  『貯存』裝瓷缸內(nèi)或用紙包放烘箱內(nèi)保存,,防潮,,防蟲。

  千年健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天南科星植物千年健的干燥根莖,。

  『常用名』一包針,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廣西、越南,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四季采挖,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洗凈灰塵,春冬用熱水浸2小時,,夏秋用溫水浸1小時,,撈入篩內(nèi),加蓋濕布,,潤透取出,,切2厘厚斜片,曬干,。

  『用量』3~9克,。

  『貯存』裝箱內(nèi)閉蓋,防潮,。

  北豆根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防己科植物蝙蝠葛的干燥根莖,。

  『常用名』豆根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東北、華北,、西北等地,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春秋二季采挖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取原藥材,,除去雜質(zhì)及殘莖,,大小條分開,浸泡至六至七成透時,,撈出悶潤至透,,切厚片,干燥,。

  『用量』3~9克,。

  『貯存』置通風(fēng)干燥處,防蛀,。

  白芍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毛茛科植物芍藥干燥根,。

  『常用名』杭芍、川芍,、白芍藥,、毫白芍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杭洲,、四川,、河南、安徽等地,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秋末冬初采挖,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洗凈灰塵,春冬季用溫水浸4小時,,夏秋季用冷水浸2小時,,撈起濾干水份,放缸內(nèi),,加蓋濕布,,每天翻動,潤透取出,,切片或刨1厘厚橫片曬干或陰干,。若取其行氣,則用麥麩酒炒,,每斤藥片用酒2兩灑入藥片內(nèi),,稍潤片刻,將鍋燒熱,,撒入麥麩,,冒煙時投入藥片,拌炒至深黃色取出,篩去麥麩,。若取其入肝止痛,,則用醋炒,每斤藥片用醋2兩,,灑入藥內(nèi)拌勻,,稍潤片刻,將鍋燒熱,,灑入麥麩,,冒煙時投下藥片,拌炒至黃色為度,。另外取其健脾和胃,,即用土炒和清炒法。

  『用量』9~15克,。

  『貯存』裝箱內(nèi)加蓋,,防潮。

  赤芍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毛茛科植物芍藥或川赤芍的干燥根,。

  『常用名』赤芍藥,、漢赤芍、土赤芍,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四川,、陜西、湖北等地,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秋冬采挖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去雜質(zhì)洗凈,,春冬季用溫水浸30分鐘,,夏秋季用冷水稍浸片刻,撈入筐內(nèi),,加蓋濕布,,次日取出切橫片1厘厚,曬干(不宜曝曬),。也有用炒赤芍,,以增強活血散瘀,將鍋燒熱,,投入藥片,,拌炒至微焦黑色。

  『用量』6~12克,。

  『貯存』裝箱內(nèi)加蓋,,防潮。

  川牛膝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莧科植物川牛膝的干燥根。

  『常用名』川膝,、拐牛膝,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四川、云南,、貴州,、湖北等地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9~11月采挖,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春冬季用溫水澆刷去泥沙,,夏秋季用冷水搶洗去泥沙,撈入筐內(nèi),,加蓋濕布,,次日取出去蘆切斜片半分厚曬干。若取其補肝腎,、強腰膝,,則用酒炒,每斤用酒2兩,,灑入藥內(nèi),,稍潤片刻,投入鍋內(nèi)炒至焦色為度,。

  『用量』6~12克,。

  『貯存』裝箱內(nèi)或缸內(nèi)加蓋,防潮走油,。

  懷牛膝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莧科植物牛膝的干燥根,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河南懷慶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立冬后采挖,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取原藥材刷去灰塵,,去蘆,切成4~5分長橫片曬干,。(忌用水洗)若取其活血,,則用酒炒。取其入腎用鹽水炒,,炒法同川牛膝,。

  『用量』6~9克。

  『貯存』同川牛膝,。

  糯稻根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禾本科植物糯稻的干燥根及莖基,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全國各地均產(chǎn)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夏秋季采挖,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除去殘莖及雜質(zhì),,用清水洗凈,,干燥或晾半干,切段,,干燥,。

  『用量』30~40克。

  『貯存』裝箱內(nèi)加蓋,,防潮,。

  白蘞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葡萄科植物白蘞的干燥塊根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南方各省均產(chǎn),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春秋季采挖,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去雜質(zhì)洗凈,冬春季用溫水浸半小時,,夏秋季用冷水稍浸片刻,,撈入筐內(nèi),復(fù)蓋濕布,,潤透取出,,切直片2厘厚,曬干或烘干,。

  『用量』3~6克,。

  『貯存』裝箱內(nèi)加蓋,防潮,。

  白前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蘿科植物柳葉白前或芫花葉白前的干燥根莖及根,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南方各省均產(chǎn)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春秋季采挖,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揀去雜質(zhì),,春冬季用溫水搶洗,夏秋季用冷水搶洗,,立即撈入筐內(nèi)復(fù)蓋濕布,,次日取出,切成1~2分長橫片曬干,。若取其止咳力強,則用蜜炙,,每斤藥片用蜜4兩,,先將鍋燒熱投入蜂蜜練開,再將藥片放入鍋內(nèi)拌炒,,攤冷至疏散不粘手為佳,。

  『用量』6~12克。

  『貯存』裝箱內(nèi)加蓋,,炙白前用瓷缸裝,。

  白薇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蘿摩科植物白薇,、成蔓生白薇的干燥根及根莖。

  『常用名』嫩白薇,、白為,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河南、陜西,、東北,、湖北等地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春秋季采挖,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揀去雜質(zhì),,春冬季用溫水洗凈,夏秋季用冷水搶洗,,撈入筐內(nèi),,加蓋濕布,次日取出,,去蘆,,切成2厘厚橫片,曬干,。若取其降低苦寒,,則用清炒法,將藥片投入鍋內(nèi),,用文火炒至淡黃色為度,。

  『用量』6~12克。

  『貯存』裝箱內(nèi)加蓋,,防潮,。

  天花粉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葫蘆科植物栝樓或日本栝樓的干燥塊根。

  『常用名』湘花粉,、湖花粉,、栝樓根等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湖南,、湖北,、安徽、河南等地,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秋季采挖,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將原藥洗凈,大小分開放入缸內(nèi),,大的先下水,,小的后下水,春冬用熱水浸3~5小時,,夏秋季用溫水浸1~3小時,,撈入筐內(nèi),,濾干水份,放入缸內(nèi)上蓋濕布悶潤,,每天翻動潤透取出,,切成2厘厚橫片,曬干,。

  『用量』3~9克,。

  『貯存』裝箱內(nèi)加蓋,防潮,。

  白頭翁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毛茛科植物白頭翁的干燥根,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南方各省均產(chǎn)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春季采挖,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揀去雜質(zhì),,春冬季用溫水搶洗,夏季用冷水搶洗,,撈入筐內(nèi),,復(fù)蓋濕布,次日取出,,切成半分厚橫片曬干,。

  『用量』9~15克。

  『貯存』裝箱內(nèi)加蓋,,防潮,。

  天葵子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毛茛科植物天葵的干燥塊根。

  『常用名』紫背天葵,、千年老鼠屎,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四川、湖南,、湖北等地,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春季采挖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揀去雜質(zhì),,篩凈灰土,,即得。

  『用量』6~9克,。

  『貯存』裝箱內(nèi),,防潮。

  遠志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遠志科植物卵葉遠志的干燥根,。

  『常用名』志肉,、志通,、小遠志,、遠志筒,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山西、內(nèi)蒙,、河南,、河北等地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春秋季采挖,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揀去雜質(zhì),,洗凈泥沙,撈入筐內(nèi),,濾干水份(如未去骨者,、潤透抽去骨)放入缸內(nèi),每斤用甘草2兩煎水,,倒入缸內(nèi)與藥同浸2小時,,撈起濾干水,曬干或烘干,。因去骨可除煩,。甘草水浸能解毒。若取其潤肺,,則用蜜炙,,每斤藥用蜂蜜120克,將鍋燒熱,,倒入蜜練開下藥,,拌炒至金黃色,取出攤冷,,以不粘手為佳,。也可用清炒法和炒炭法。

  『用量』3~9克,。

  『貯存』裝箱內(nèi)加蓋,,防潮。蜜炙用瓷缸裝,。

  知母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百合科植物知母的干燥根莖,。

  『常用名』肥知母、知母肉,、穿地龍,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內(nèi)蒙、河北及山西等地,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春夏季采挖,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先刮去毛,春冬季用溫水洗,,夏秋季用冷水洗,,撈入筐內(nèi),,上蓋濕布,次日取出,,切成1~2分厚橫片或直片曬干,。若取其入腎,則用鹽水炒,。每斤藥用鹽15克化水1兩,,先將藥放鍋內(nèi)略炒,后將鹽水慢慢灑入藥內(nèi),,炒至焦色為度,。

  『用量』6~12克。

  『貯存』裝鐵箱內(nèi)加蓋,,干燥,、防潮。

  香附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莎科植物莎草的干燥根莖,。

  『常用名』香附子,、莎草根、香附末,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河南,、江蘇、湖北等地,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秋季采挖,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將原藥放入鍋內(nèi),炒至外表細毛枯焦,,取出攤冷,,放石臼內(nèi)搗杵,擂擦去其細毛,,取出篩去毛灰,,用冷水洗凈曬干。若取其行血入肝腎,,行經(jīng)絡(luò),,則用四制香附,每斤藥用醋1兩,,鹽1兩,,白酒1兩,童便1兩,,再加清水1兩,,混合一起,將鹽溶化,將鍋燒熱投入凈香附拌炒,,隨炒隨倒入輔料,,炒至外表微黑色。也可用七制香附,,制法同上,輔料再加生姜汁15克,,紅糖50克,,乳汁1

  5克,與上四種輔料混合,。還有制香附炭,。

  『用量』6~12克。

  『貯存』裝箱內(nèi)加蓋,,防灰,。

  蘆根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禾本科植物蘆葦?shù)男迈r或干燥的根莖。

  『常用名』干蘆根,、鮮蘆根,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湖南、湖北,、江西,、安徽、江蘇等地,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四季可采,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揀去雜質(zhì),洗去泥土,,四季用冷水搶洗,,撈入筐內(nèi),上蓋濕布,,次日取出,。切成2~3分厚橫筒。曬干,。鮮品配方時去節(jié)須,,切片用。

  『用量』15~30克,。

  『貯存』裝箱保存,,鮮品埋砂內(nèi),保持濕潤,。

  續(xù)斷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川續(xù)斷科植物川續(xù)斷的干燥根,。

  『常用名』川續(xù)斷、六旦、川斷,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四川,、湖南、湖北等地,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秋季采挖,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去雜質(zhì)洗凈,冬季用熱水洗,,春季用溫水洗,,夏季用冷水搶洗,撈入筐內(nèi),,加蓋濕布,,次日取出,切成1厘厚橫片,,曬干,。若取其強壯筋骨、行經(jīng)絡(luò),,則用黃酒炒,,每斤藥片用黃酒2兩,灑入藥內(nèi),,稍潤片刻,,投入鍋內(nèi),用麥麩炒至焦枯,。若取其入肝腎,,則用鹽水炒,每斤藥片用鹽5克化水2兩,,先將藥片炒熱,,后將鹽水邊灑邊炒至焦色為度。

  『用量』6~12克,。

  『貯存』裝箱內(nèi)加蓋,,防潮。

  白茄根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茄科植物茄干燥根及莖,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各地均產(chǎn),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秋末采挖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先洗去泥沙,,春冬季用熱水浸1~2小時,,夏秋季用溫水浸1小時,撈入篩內(nèi),,蓋上濕布,,次日取出,,切成2厘厚斜片,曬干,。

  『用量』6~12克,。

  『貯存』裝箱內(nèi)加蓋,防潮,。

  白茅根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禾本科植物白茅的干燥根莖,。

  『常用名』絲茅根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全國各地均產(chǎn),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春季采挖為佳,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刮去毛須,四季用冷水搶洗,,撈入筐內(nèi),上蓋濕布,。次日取出切成2分長橫筒片曬干,。

  『用量』9~30克。

  『貯存』裝箱內(nèi)加蓋,,防潮,。

  苧麻根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蕁麻苧麻根科植物苧麻的干燥根及根莖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苧麻根取原藥材,,除去雜質(zhì),,洗凈,潤透,,切片,,干燥。苧麻根炭,,將苧麻根片置鍋中,,用武火加熱,炒至表面焦黑色,,內(nèi)部焦黃色時,,噴淋清水少許,熄滅火星,,取出涼透,。

  『用量』10~30克。

  『貯存』放干燥處,,防蛀,。

  延胡索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罌粟科植物延胡索的干燥塊莖。

  『常用名』玄胡,、元胡,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浙江、湖北各地均有栽培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夏秋季采挖,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①取原藥篩去灰土,,放缸內(nèi)或磁盆內(nèi)用米湯泡1天,連米湯倒入鍋內(nèi),,煮至快干時,,每斤藥加米醋1兩,明礬粉3克,,放鍋內(nèi)拌勻,,經(jīng)常翻動,用文火煮干,,取出晾至七八成干,,再放缸內(nèi)潤,每天翻動,,潤透取出,,刨片1厘厚,曬干,。②取原藥洗凈,,放鍋內(nèi),每斤藥用紅醋1兩,,加適量水,,淹沒延胡索藥面少許,用文火煮干取出,,晾至八成干投入缸內(nèi),,上蓋濕布,潤透取出切成四瓣曬干,。

  『用量』3~9克,。

  『貯存』裝箱內(nèi)加蓋,防潮,。

  茜草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茜草科植物茜草干燥根及根莖,。

  『常用名』茜草根、血茜草,、紅草根等,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陜西、河南,、山東,、湖北等地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春秋采挖,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揀去雜質(zhì),,春冬用溫水浸半小時至1小時,,夏秋用冷水浸半小時,撈入筐內(nèi),,上蓋濕布,,次日取出,切成2厘厚橫片,,曬干,。若取其止血、則炒炭,。

  『用量』3~9克,。

  『貯存』裝箱內(nèi)加蓋,防潮,。

  巴戟天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茜草科植物巴戟天的干燥根,。

  『常用名』巴戟、巴戟肉,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廣東,、廣西、福建等省,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四季可采,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揀去雜質(zhì),,洗凈,,冬春季用熱水浸泡2~4小時,夏秋季用溫水浸泡1~2小時,,撈起放入木甑或蒸籠內(nèi)蒸至上氣后20分鐘取出,,抽出其骨,再用清水搶洗,,撈起濾干水份,,切片3分長,曬干或烘干,。若取其入腎壯陽,,則用鹽水炒,每斤藥用鹽10克化水1兩,,撒入藥片內(nèi)和勻拌潤1小時,,投入鍋內(nèi)炒熱至焦色為度。若取其升提,,則用酒炒,,每斤藥用酒1兩撒入藥內(nèi)拌勻,潤1小時將鍋燒熱,,撒入麥麩,,待鍋內(nèi)起煙時,,投入藥片拌炒至略黃色為度。

  『用量』9~18克,。

  『貯存』裝木箱內(nèi),,加蓋防潮。

  甘遂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大戟科植物甘遂的干燥根,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陜西,、河南、山西,、湖北等地,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春秋季采挖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將原藥篩去灰塵,,用面粉加水和勻,,做成面餅狀后,將藥包入面餅內(nèi)放入糠火內(nèi)煨至外表成焦黑色為度,,取出剝?nèi)ッ嫫?,將藥物曬干水份即可。也可用豆腐煮或麥麩炒,。這三種制法都是為了降低其毒性,。

  『用量』1~3克。

  『貯存』裝白鐵箱內(nèi)加蓋,,防潮及蟲蛀,。

  防風(fēng)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傘形科植物防風(fēng)的干燥根。

  『常用名』關(guān)防風(fēng),、水風(fēng),、風(fēng)肉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黑龍江,、內(nèi)蒙古等地,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夏秋季采挖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揀去雜質(zhì),,冬季用溫水搶洗,,春、夏,、秋用冷水搶洗,,立即撈起,裝入筐內(nèi),。上蓋濕布潤1夜,,取出切半分厚橫片,曬干或烘干,。若取緩和發(fā)散作用,,炒至深黃色為度,。若炒至焦黑色有止血作用。

  『用量』3~9克,。

  『貯存』裝木箱或缸內(nèi)加蓋,,防潮及蟲蛀。

  澤瀉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澤瀉科植物澤瀉的干燥塊莖,。

  『常用名』建澤瀉,、川澤瀉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福建,、四川,、湖北等地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冬季采挖,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揀去雜質(zhì)洗凈,,冬春用熱水浸泡2~4小時,夏季用溫水浸泡1~2小時,,撈入筐內(nèi),,濾干水份,放缸內(nèi)上蓋濕布,,潤1~3天取出,,切1分厚橫片,曬干,。若取其和脾,,每斤藥用麥麩3兩撒入鍋內(nèi),冒煙時倒入藥片,,同炒至深黃色,。若取其引藥入腎用鹽水炒,,每斤藥用食鹽2兩,,化水噴淋均勻,稍潤,,文火炒至表面略現(xiàn)黃色取出,。

  黃連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毛茛科植物黃連、三角葉黃連或云連的干燥根莖,。

  『常用名』川連,、雅連、云連,、雞爪連,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四川、云南,、湖北等地,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四季可采,,秋季為佳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揀去雜質(zhì),,篩去泥土,。為引藥上行清上焦之火,每斤藥則用酒3~4兩,,分幾次漬潤,,經(jīng)常翻動,潤1~3天,,取出刨成1厘厚直片,,晾干或微火烘干。為增強和胃止嘔,,每斤藥片則用生姜3兩榨汁,,撒入藥片內(nèi)拌勻,潤1小時,,投入鍋內(nèi),,用文火炒干。為緩和本品苦寒之性,、厚腸胃,,用吳茱萸煎水汁炒,炒法同上,。

  『用量』1~3克,。

  『貯存』裝箱內(nèi)或缸內(nèi)加蓋,防潮,。(此藥宜陰干,,不宜日曬)

  威靈仙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毛茛科植物威靈仙、棉團鐵線蓮或東北鐵線蓮的干燥根及根莖,。

  『常用名』鐵腳靈仙,、靈仙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各地均產(chǎn),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秋冬采挖,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揀去雜質(zhì)洗凈,冬春季用溫水浸泡1~2小時,,夏秋季用冷水浸泡1~2小時,,撈入筐內(nèi),上蓋濕布,,潤1夜,,取出去蘆切片半分厚曬干。為增強祛風(fēng)濕通經(jīng)絡(luò)作用,,每斤藥片用白酒2兩,,撒入藥內(nèi),,拌勻,潤半小時,,投入鍋內(nèi)用文火炒焦為度,。

  『用量』6~12克。

  『貯存』裝箱內(nèi)加蓋,,防灰塵,。

  商陸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商陸科植物商陸或垂序商陸的干燥根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湖北,、四川等省,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秋季采挖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將原藥大小分開,,大者先下水,,小的后下水,冬春用熱水浸泡1~2小時,,夏秋用冷水浸泡1~2小時,,撈起濾干水份,放入缸內(nèi),,上蓋濕布,,潤透后取出切成2分厚斜片,曬干,。為降低毒性,,緩和瀉下作用,每斤藥片用醋3兩,,撒入藥內(nèi)拌勻投入鍋內(nèi),,炒至黃色為度。若取其降低苦寒性,,則用清炒法,,將藥片炒至淡黃色。

  『用量』6~9克,。

  『貯存』裝入箱內(nèi)加蓋,,防潮及蟲蛀,。

  地榆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薔薇科植物地榆或長葉地榆的干燥根,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湖北、湖南及廣東等地,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秋季采挖,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將原藥洗去灰泥,冬春季用溫水浸泡1~2天,,夏秋季用冷水浸泡1~2天,,撈起濾干水份,,放缸內(nèi)悶潤2天、每天翻動,,使全部潤透,,取出切成1分厚斜片,曬干,。生用涼血收斂,。若取其止血,則炒炭至黑色為度,。

  『用量』6~12克,。

  『貯存』裝箱內(nèi)加蓋,防潮,,防灰塵,。

  貫眾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鱗毛蕨科植物粗莖鱗毛蕨(綿馬貫眾)或紫萁科植物紫萁(紫萁貫眾)的干燥根莖及葉柄基部。

  『常用名』管仲,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湖北,、江西、湖南及東北等地,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5月采挖,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揀去雜質(zhì)洗凈,冬春用溫水浸泡1~2天,,夏秋用冷水浸泡1~2天,,撈起濾干水分,蓋上濕布潤透,,取出切成1分厚直片曬干,。若取其收斂止血,則炒炭至焦黑色為度,。

  『用量』6~9克,。

  『貯存』裝箱內(nèi)加蓋,防潮,,防灰塵,。

  白芷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傘形科植物白芷或杭白芷的干燥根。

  『常用名』川白芷,、香白芷,、會白芷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四川,、河南,、湖北、浙江等地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夏季采挖,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揀去雜質(zhì)洗凈,,冬春季用熱水浸泡2~3小時,夏秋季用溫水浸泡1~2小時,,撈起濾干水份,,投入缸內(nèi),悶潤,,每天翻動2次,,使全部浸透后取出切成半分厚橫片,或刨成2厘厚直片,,曬干,。

  『用量』6~9克。

  『貯存』裝箱內(nèi)加蓋,,到4~8月放硫磺箱內(nèi)保存,。

  仙茅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石蒜科植物仙茅的干燥根莖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四川,、陜西,、廣東等地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秋季采挖,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揀去雜質(zhì),,洗凈泥沙、曬干,。

  『用量』3~6克,。

  『貯存』裝箱內(nèi)備用,防潮及蟲蛀,。

  藜蘆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百合科植物藜蘆的干燥根,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江蘇、四川,、陜西,、湖北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秋季采挖,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去雜質(zhì)洗凈,,橫切3分長,放米泔水中漂1天,,撈起曬干,。依此法制可降低毒性。

  『用量』3~9克,。

  『貯存』裝箱內(nèi)加蓋,,防潮,。

  漏蘆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菊科植物祁州漏蘆或禹州漏蘆的干燥根,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河南,、安徽、湖北等地,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秋季采挖,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去雜質(zhì)洗凈,冬春季用溫水浸20分鐘,,夏秋季用冷水浸10分鐘,,撈起濾干水,裝筐內(nèi)上蓋濕布潤1夜,,取出切成半分厚橫片,,曬干。

  『用量』6~9克,。

  『貯存』裝箱內(nèi)加蓋,,防潮,防灰塵,。

  位

  狗脊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蚌殼蕨科植物金毛狗脊的干燥根莖,。

  『常用名』金毛狗、毛犬,、扶筋,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浙江、湖南,、江西,、湖北等地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秋季采挖,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刮去毛洗凈,,冬春季用溫水浸20分鐘,夏秋季用冷水浸10分鐘,,撈入筐內(nèi),,潤1夜取出,切成方塊曬干,。若取其補肝腎,,則用砂炒,以膨脹為度,。若取其強筋骨,,每斤藥片用白酒2兩,撒入藥片內(nèi)潤透,,后移蒸籠內(nèi)蒸3小時,,取出曬干,。

  『用量』6~12克。

  『貯存』裝箱內(nèi)加蓋,,防潮,。

  獨活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傘形科植物重齒的干燥根。

  『常用名』香獨,、玉活,、大活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四川,、湖北等地,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秋季采挖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去雜質(zhì),,冬季用溫水浸20分鐘,,春、夏,、秋季用冷水浸10分鐘,,投入筐內(nèi)潤1夜取出,切成半分厚橫片,,曬干,。

  『用量』6~9克。

  『貯存』裝入缸內(nèi)或鐵箱內(nèi)加蓋,,防潮,,防蟲蛀。

  羌活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傘形科植物羌活或?qū)捜~羌活的干燥根莖及根,。

  『常用名』川羌活,、西羌活、蠶羌,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四川,、甘肅、青海,、寧夏等地,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春秋兩季采挖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去雜質(zhì),,冬季用溫水搶洗,,春、夏,、秋季用冷水搶洗,、撈入筐內(nèi),潤1夜取出,,切成半分厚橫片,,曬干,。

  『用量』6~9克。

  『貯存』裝入缸內(nèi)或鐵箱內(nèi)加蓋,,防潮,、防蟲蛀。

  常山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虎耳草科植物常山的干燥根,。

  『常用名』雞骨常山,、川常山,、黃常山,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四川、湖北,、云南,、貴州等地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秋季采挖,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洗凈灰塵,,投入缸內(nèi)用冷水浸泡3~6天,每天換水1次,,到期取出,,去蘆。切成2厘厚斜片,,曬干,。若取其截瘧則用醋炒,每斤藥片用醋2兩,,投入藥內(nèi)攪勻,,投入鍋內(nèi)炒至焦黃色。為降低苦寒,,減輕嘔吐,,則用酒炒,每斤藥片用酒3兩,,投入藥內(nèi),,炒法同上,也可用麥麩炒,。

  『用量』3~9克,。

  『貯存』裝入木箱內(nèi)蓋好,防蟲,。

  百部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百部科植物直立百部,、蔓生百部或?qū)θ~百部的干燥塊根。

  『常用名』百部根,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湖南,、湖北等地,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秋季采挖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洗凈泥沙,,冬春季用溫水搶洗,,夏秋季用冷水搶洗,撈入筐內(nèi),,上蓋濕布,,次日取出,切成2厘厚橫片,,曬干,。若取其潤肺止咳,則用蜜炙,,每斤藥片用蜜3兩,,將鍋燒熱,倒入蜂蜜煉開,,再投入藥片拌炒,,至黃色疏散不粘手為佳。

  『用量』3~9克,。

  『貯存』裝入箱內(nèi),,炙百部裝壇內(nèi)加蓋,防潮,。

  龍膽草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龍膽科植物龍膽,、三花龍膽、條葉龍膽或堅龍膽的干燥根及根莖,。

  『常用名』膽草,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湖北、江西,、江蘇,、安徽、東北等地,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春秋兩季采挖,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去雜質(zhì),冬季用溫水洗,,春夏秋季用冷水搶洗,,撈入筐內(nèi)上蓋濕布,次日取出,,去蘆,,切成2厘厚橫片,曬干或烘干,。

  『用量』3~9克,。

  『貯存』裝箱內(nèi)加蓋,,防潮。

  葛根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豆科植物野葛或甘葛藤的干燥根,。

  『常用名』粉葛,、甘葛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江西,、湖北,、四川、湖南,、廣西等,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夏秋兩季采挖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將原藥洗凈,,冬春季用熱水浸2小時,,夏秋季用溫水浸1小時,,撈起濾干水份,,放入缸內(nèi)加蓋潤透取出,切成2分厚方塊,,曬干,。若使藥性溫和,則用米湯汁炒,,每斤藥片用米湯汁4兩,,撒入藥內(nèi)拌勻,吸凈后,,投入鍋內(nèi)炒干,,至深黃色或棕褐色為度。也可用麥麩炒法,。

  『用量』3~9克,。

  『貯存』裝木箱內(nèi)蓋好,防潮及蟲蛀,。

  烏藥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樟科植物烏藥三的干燥塊根,。

  『常用名』天臺烏、臺烏藥,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浙江,、湖北、湖南,、江西等地,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4季采挖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將原藥洗凈,,投入缸內(nèi)用清水浸泡5~7天,,撈入筐內(nèi),,濾干水份,切成2厘厚橫片,,曬干,。若取其入腎,治小腸疝氣,,每斤藥片用鹽10克化水1兩撒入藥內(nèi),,潤片刻,將鍋燒熱,,投入藥片,、炒至黃色為度。也可用麥麩炒法,。

  『用量』9~12克,。

  『貯存』裝入筐內(nèi)加蓋,防灰塵,。

  三棱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黑三棱科植物黑三棱,、小黑三棱、細葉黑三棱或莎草科植物荊三棱的干燥塊莖,。

  『常用名』山棱,、三林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河南,、河北,、湖北、江西等地,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秋季采挖,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將原藥洗凈,放入盆內(nèi),,用清水浸1~2天,,取出濾干水份,投入缸內(nèi)上蓋濕布潤透以1~2天取出,,切成2厘厚橫片,,晾干。若取其入肝,,則用醋炒,,每斤藥片用醋2兩拌勻,投入鍋內(nèi)炒至黃色為度,。若取其活血行血,,則用酒炒,炒法同上。

  『用量』6~12克,。

  『貯存』裝入箱內(nèi)加蓋,,防潮。

  草薢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薯蕷科植物粉背薯蕷,、綿萆薢或福州薯蕷的干燥根莖,。

  『常用名』川萆薢、必下,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湖南,、湖北、廣西等地,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秋季采挖,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去雜質(zhì),冬春用熱水洗,,夏秋季用溫水洗,,撈入筐內(nèi),上蓋濕布潤透,,次日取出切成2分絲狀或小方塊,,曬干或烘干。若取其舒筋活絡(luò),,則用酒炒,,每斤藥片用酒2兩,撒入藥內(nèi)拌勻,,潤1小時,先用麥麩撒入鍋內(nèi),,待冒煙時,,投入藥片炒至淡黃色為度。鮮品,,將藥洗凈,,切橫片或絲片曬干,制法同上,。

  『用量』6~12克,。

  『貯存』裝箱內(nèi)加蓋,防潮防壓,。

  紫菀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菊科植物紫菀的干燥根及根莖,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安徽、湖北,、河南等地,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秋季采挖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去雜質(zhì),、蘆頭,,用清水洗去泥沙,,后再用清水洗1次,撈入筐內(nèi),,上蓋濕布,,次日取出切成半分厚橫片,曬干或烘干,。若取其增強潤肺功能,,則用蜜炙,每斤藥片用蜜2兩,,倒入鍋內(nèi)煉開,,再投入藥片,不斷翻動,,炙至黃色,,疏散不粘手為佳。

  『用量』6~9克,。

  『貯存』裝鐵箱內(nèi)加蓋,,蜜炙裝瓷缸內(nèi)防潮。

  白及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蘭科植物白及的干燥塊莖,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湖北,、安徽、江西等地,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8~11月采挖,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去雜質(zhì)洗凈,冬春用熱水浸2~3小時,,夏秋季用溫水浸1~2小時,,撈入筐內(nèi),上蓋濕布,,每天翻動,,潤1~2天取出,切片或刨片半分厚,。也可研粉備用,。

  『用量』6~12克。

  『貯存』裝箱內(nèi)加蓋,,防潮,。

  升麻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毛茛科植物大三葉升麻、興安升麻或升麻的干燥根莖,。

  『常用名』祿升麻,、周麻

  『產(chǎn)地』東北、內(nèi)蒙、河北,、四川,、湖北等地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秋冬兩季采挖,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去雜質(zhì),,洗凈,冬春用熱水浸半小時,,夏秋季用冷水浸1小時撈入筐內(nèi),,上蓋濕布,次日取出切成半分厚斜片,,曬干或烘干,。若增強升浮之效,則用酒炒,,每斤藥片用酒2兩,,撒入藥內(nèi),潤1小時,,將鍋燒熱,,撒入麥麩,待冒煙時,,投入藥片,,拌炒至黃黑色為度。若取其緩和上升,,則用蜜炙,,每斤藥片用蜜2兩,倒入鍋內(nèi)煉開,,投入藥片,,拌炒至深黃色攤冷,以疏松不粘手為佳,。若取其治崩漏便血,可炒炭用,。

  『用量』1~9克,。

  『貯存』生片放箱內(nèi),炙片放瓷壇內(nèi)加蓋防潮,。

  秦艽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龍膽麥植物秦艽,、麻花秦艽、粗莖秦艽或小秦艽的干燥根,。

  『常用名』人艽,、西秦艽、漢秦艽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陜西,、青海,、甘肅、內(nèi)蒙,、山西等地,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秋季采挖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揀去雜質(zhì)洗凈,,春冬用溫水洗,,夏秋用冷水搶洗,撈入筐內(nèi),,上蓋濕布,,次日取出,切片半分厚,,曬干或烘干,。若取其舒筋活絡(luò),則用酒炒,,每斤用酒2兩,,撒入藥內(nèi)拌勻,投入鍋內(nèi)炒至微焦色,。此外,,也可清炒法。

  『用量』6~24克,。

  『貯存』裝箱內(nèi)加蓋,,防潮。

  黃芩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唇形科植物黃芩的干燥根,。

  『常用名』子芩,、條芩、枯黃芩,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內(nèi)蒙,、河北、山西,、河南等地,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春秋季采挖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揀去雜質(zhì),,洗凈泥沙,,撈出,置蒸籠內(nèi)隔水蒸至軟化,,不超過1小時,,取出,,趁熱切半分厚橫片,曬干或烘干,。若取其清上焦之邪熱,,則用黃酒炒,每斤藥片用黃酒2兩,,撒入藥內(nèi)稍潤片刻,,投入鍋內(nèi),炒成黃色,。若取其止血,,則炒炭至微黑色。

  『用量』3~9克,。

  『貯存』裝箱內(nèi)加蓋,,防潮。

  胡黃連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玄參科植物胡黃連的干燥根莖,。

  『常用名』胡連,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印度及南洋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秋季采挖,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揀去雜質(zhì),,冬春季用溫水洗,夏秋季用冷水搶洗,,撈入筐內(nèi),,上蓋濕布,次日取出,,切成1分厚橫片,,曬干或烘干。

  『用量』1~6克,。

  『貯存』裝箱內(nèi)加蓋,,防潮。

  板藍根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十字花科植物菘藍的干燥根,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江蘇,、湖北、河南等地,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秋季采挖,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去雜質(zhì)、剪去葉苗,,冬春用溫水洗,夏秋用冷水洗,,撈入筐內(nèi),,上蓋濕布,,次日取出,切成1分厚園片,,曬干或烘干,。

  『用量』6~18克。

  『貯存』裝箱內(nèi)加蓋,,防潮及蟲蛀,。

  柴胡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傘形科植物柴胡或狹葉柴胡的干燥根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陜西,、河南,、河北、湖北等地,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秋季采挖,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去雜質(zhì)洗凈,冬季熱水浸10分鐘,,春季用溫水搶洗,,夏秋季用冷水搶洗,撈入筐內(nèi)上蓋濕布,,次日取出切成薄片,,曬干或烘干。若取其升散,,則用酒炒,,每斤藥片用酒2兩,撒入藥內(nèi)拌勻,,稍潤片刻,,投入鍋內(nèi)炒至焦黃色為度。若取其養(yǎng)陰,,則用鱉血炒,,每斤藥片用1斤重鱉2只,放出鮮血,,撒入藥內(nèi),,潤1~2小時,用文火炒至黃色,。

  『用量』3~15克,。

  『貯存』裝箱內(nèi)加蓋,防潮,。

  銀柴胡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石竹科植物銀柴胡的干燥根,。

  『常用名』銀胡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寧夏,、內(nèi)蒙,、湖北等地,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春秋兩季采挖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揀去雜質(zhì),,冬季用溫水搶洗,,春夏秋三季用冷水搶洗,撈入筐內(nèi),,上蓋濕布,,次日取出,切半分厚斜片,,曬干,。若取其養(yǎng)陰,則用鱉血炒,,制法與柴胡同,。

  『用量』6~12克。

  『貯存』裝箱內(nèi)加蓋,,防潮,。

  前胡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傘形科植物白花前胡或紫花前胡的干燥根。

  『常用名』信前胡,、信胡,、全胡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江蘇,、安徽,、湖北等地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春秋兩季采挖,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去雜質(zhì),,洗凈泥沙,春冬用溫水浸20分鐘,,夏秋季用冷水浸10分鐘,,撈入筐內(nèi),上蓋濕布,,次日取出,,切成2厘厚橫片,曬干,。

  大薊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菊科植物薊的干燥地上部分,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江西、湖北等地,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秋季采挖,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清除雜質(zhì),洗凈,,冬春季用溫水浸半小時,,夏,、秋季用冷水浸20分鐘,撈入筐內(nèi),,上蓋濕布,次日取出,,切成2~3分長橫片曬干,。若取其止血,則炒炭,,將藥片投入鍋內(nèi),,炒至外表黑色。

  『用量』6~9克,。

  『貯存』裝箱內(nèi)加蓋,,防潮。

  虎杖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蓼科植物虎杖的干燥根莖及根,。

  『常用名』活血蓮,、野黃芩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南方各省均產(chǎn),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秋季采挖,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鮮根洗凈泥土,切成半分厚斜片,。干品,,洗凈、投入缸內(nèi)浸2~3天,,撈入筐內(nèi),,濾干水份,上蓋濕布,,次日取出,,切片曬干、規(guī)格同上,。

  『用量』6~12克,。

  『貯存』裝箱內(nèi)加蓋,防潮,。

  小薊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菊科植物刺兒菜或刻葉刺兒菜的干燥地上部分,。

  『常用名』白丹參

  『產(chǎn)地』湖南、湖北,、江蘇,、江西等地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秋季采挖,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去雜質(zhì),,洗凈,,冬季用溫水浸20分鐘,春,、夏,、秋用冷水浸10分鐘,撈入筐內(nèi),,上蓋濕布,,次日取出,切1分厚橫片,,曬干,。

  『用量』6~9克。

  『貯存』裝箱內(nèi)加蓋,,防潮,。

  土茯苓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百合科植物光葉菝葜的干燥根莖。

  『常用名』仙遺糧,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我國南方各地均產(chǎn),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秋季采挖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鮮品洗凈泥沙,,切成半分厚園長片,。干品洗凈泥沙,投入缸內(nèi)水浸3~4天,,撈起濾干水份,,切成半分厚園片,陰干或烘干,。

  『用量』9~30克,。

  『貯存』裝木箱內(nèi)加蓋,防潮,。

  藕節(jié)

  『來源』本品為睡蓮科植物蓮的干燥根莖節(jié)部,。

  『產(chǎn)地』各地均產(chǎn)。

  『采收季節(jié)』春,、秋,、冬季采挖。

  『炮制方法』鮮藕節(jié),,洗去泥土,,切2分厚橫片。干品用清水浸10分鐘,,撈入筐內(nèi),,晾干,切片,曬干,。若取其增強止血功能,,則炒炭用。炒至焦黑色,。

  『用量』15~30克,。

  『貯存』裝箱內(nèi)加蓋、防潮及蟲蛀,。


  • 標(biāo)簽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