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潰瘍
《常見中老年疾病防治》
慢性胃炎是老年人的一種常見病,,常見的有淺表性與萎縮性胃炎。慢性胃炎較易引起反復(fù)性出血,,無典型的臨床癥狀,,常以胃脘脹滿為主,疼痛不甚明顯,。萎縮性胃炎患者常有胃腺體部分或全部萎縮,、或消失,胃腺體腸上皮化生,,且給予重視,。
消化性潰瘍是指發(fā)生在胃或十二指腸球部粘膜的慢性潰瘍(以下簡稱為潰瘍病)尤以胃潰瘍多見。老年人潰瘍病癥狀不典型者居多,,容易合并出血,,并轉(zhuǎn)變?yōu)槲赴B晕秆准跋詽冸m屬不同的疾病,,但其臨床表現(xiàn)的癥狀以及中醫(yī)辨證論治基本相同,,故一并介紹。均屬祖國醫(yī)學(xué)中的胃脘痛,、胃痛,、胃脹、嘈雜,、吐酸等范圍,。
主癥
老年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潰瘍的臨床癥狀不甚典型,有時只表現(xiàn)背痛,、腰痛,、或胸骨后痛,常見癥狀有胃脘不適或疼痛,,常因空腹或食后加劇,,其中潰瘍病饑餓性疼痛明顯,疼痛常因飲食不節(jié)或七情所傷而誘發(fā),,兼有腹脹,、噯氣、惡心、嘔吐等癥,。萎縮性胃炎的主要癥狀是食欲減退,,食后飽脹,缺乏胃酸,,貧血,,消瘦等癥。
病因病機
老年人胃脘痛的病變雖在胃,,而與肝脾的關(guān)系至為密切,,老年人多有腎虛,腎虛而火不暖土,,陰寒內(nèi)生,故又常與腎虛有關(guān),。老年人脾胃多虛,,常因飲食所傷,饑飽失常,,或暴飲暴食,,損傷脾胃,致使脾不運化,,胃氣不降,,氣機阻滯;或因勞倦過度,七情所傷,,憂思惱怒,,郁怒傷肝,肝郁氣滯,,橫逆犯胃,,導(dǎo)致胃氣不和,脾失健運而致病,。氣滯日久,,常導(dǎo)致血瘀,老年多有氣虛,,亦可致血瘀,。
辨證施治
胃脘痛發(fā)病的基本病理是脾胃納運升降失常,氣血凝滯不暢,,即所謂“不通則痛”,。本病老年患者虛證多于實證,常見虛實挾雜,,單純實證者少見,。治療多采用扶正祛邪,標(biāo)本兼治的方法。老年潰瘍病屬脾胃虛弱及虛寒者最多,,而氣陰兩虛者亦不少,,治宜氣陰兼顧。老年慢性萎縮性胃炎,,常有胃陰不足癥侯,,多屬胃酸不足,可兼用養(yǎng)陰益胃,,酸甘化陰法,。久病多瘀,且老年多有氣虛,,所以益氣活血又是常用之法,。總之治宜以扶持脾胃,,保護胃氣為要,。理氣攻破藥要用之有節(jié),以免損傷正氣,。
1.肝郁氣滯
主證:胃脘脹痛連及兩脅,,胸悶噯氣,善太息,,每因煩惱郁怒而痛作,,舌苔薄白,脈弦,。
治法:疏肝理氣,,和胃止痛。
選方:柴胡疏肝散(《景岳全書》)加減,。
藥物:柴胡10g,、枳殼9g、白芍15g,、甘草6g,、香附12g、川芎6g,。
加減:口干,、口苦,或苔薄黃,,加川連,、吳茱萸、蒲公英;疼痛明顯加延胡索,、川楝子,、佛手;大便干結(jié)加大黃,。
2.脾胃虛弱
主證:胃脘隱痛,或食后脹滿,,稍有噯氣,,乏力,面色?白,,胃納差,,舌質(zhì)淡、苔薄白,,脈弱,。
治法:益氣補中,健脾和胃,。
選方:四君子湯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加減,。
藥物:黨參15g、炙甘草9g,、茯苓12g,、白術(shù)12g、黃芪30g,、木香9g(后下)。
加減:噯氣,、腹脹加砂仁,、法夏、陳皮,。
3.脾胃虛寒
主證:胃脘隱隱作痛或冷痛,,喜噯喜按,得食則減,,時吐清水,,神疲乏力。手足欠溫,,大便溏薄,,舌質(zhì)淡、苔薄白,,脈細(xì)弱,。
治法:溫陽益氣健脾。
選方:黃芪建中湯(《金匱要略》)加減,。
藥物:黃芪30g,、桂枝12g、白芍12g,、炙甘草9g,、飴糖20g(另溶)、大棗6枚、生姜3片,。
加減:口泛清水加陳皮,、法夏、茯苓;胃寒明顯加吳茱萸,、白豆蔻,。
4.氣滯血瘀
主證:胃脘痛如針刺或刀割,痛有定處而拒按,,或見黑便,,舌質(zhì)紫暗或瘀點、瘀斑,,苔薄白,,脈弦澀。
治法:活血化瘀,,理氣止痛,。
選方:失笑散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加減。
藥物:五靈脂12g,、蒲黃9g,、(包煎)、丹參12g,、延胡索12g,、枳殼10g、砂仁9g(后下),。
加減:神疲乏力加黃芪,、黨參、白術(shù);黑便加服醇提大黃片,,每次3g,,1日3次。
5.胃陰不足
主證:胃脘隱隱灼熱痛,,口干咽燥,,大便干結(jié),舌紅少苔,,或薄黃苔,,脈弦細(xì)或細(xì)數(shù)。
選方:益胃湯(《溫病條辨》)合一貫煎(《柳州醫(yī)話》)加減,。
藥物:北沙參15g,、麥冬12g、玉竹12g,、生地10g,、川楝子12g,、生麥芽15g、甘草6g,、花粉12g,。
加減:疼痛明顯加白芍;氣虛加太子參、黃精,。
6.食滯傷胃
主證:胃脘脹痛,,噯腐吞酸,厭食嘔吐不消化食物,,吐酸痛減,,大便不暢,舌苔厚或白或黃,,脈滑,。
治法:健脾益胃,消食導(dǎo)滯,。
選方:保和丸(《丹溪心法》)加減,。
藥物:山楂12g、神曲30g,、萊菔子12g,、法夏12g、陳皮8g,、茯苓15g,、白術(shù)12g、木香10g,、(后下),。
加減:脘腹脹滿加枳實,、檳榔;泛酸加烏賊骨,、瓦楞子;苔黃加黃芩、蒲公英;大便干結(jié)加大黃,。
附:出血
出血是老年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潰瘍常見并發(fā)癥,,常無明顯誘因而突然發(fā)生,出血量大,,死亡率高,,應(yīng)及時診治,急救處理:
1.紫地寧血散,,每次1瓶,,1日3次。
紫地寧血散是最近國家中醫(yī)藥管理局規(guī)定的急癥必用止血藥,。其主要由大葉紫珠,、地稔組成,。方中紫珠草味辛苦、性平,,清熱涼血,,散瘀止血力強;地稔味甘澀、性涼,,長于收斂止血,。藥性平和。有清熱涼血,,收斂止血功效,。用于治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或胃炎引起的吐血、便血,,屬胃中積熱者尤佳;對咯血,、月經(jīng)過多和功能性子宮出血亦有一定的療效。
2.大黃醇提片或生大黃粉,,每次3g,,1日3次。
3.云南白藥1g或田七粉3g,、1日4次,。
4.重度出血,出現(xiàn)厥脫者,,配合參麥注射液,,或生脈針10~30ml加入50%葡萄糖液40ml,靜脈注射,,每隔15~30分鐘一次,,連續(xù)3~5次。無條件者人參30g,,煎水沖服,。
若病情嚴(yán)重,應(yīng)速到醫(yī)院診治,,采用中西醫(yī)結(jié)合治療,。
胃脘痛的治療除了按辨證施治外,針對下列情況,,在適應(yīng)方中加入2~3味藥物,。
1.胃粘膜急性炎癥:實證加連翹、銀花,、蒲公英,、野菊花、白花蛇舌草,、敗醬草等;虛熱證加天冬,、麥冬,、石斛、知母,、地骨皮等,,也可加入生地、丹皮,、赤芍,、丹參等涼血化瘀藥。
2.腸上皮化生和異型增生:半枝蓮,,白花蛇舌草,、魚腥草、丹參,、乳香,、沒藥、莪術(shù),、壁虎等,。
3.胃酸過多:蛤殼粉、烏賊骨,、瓦楞子,、赤石脂、珍珠末,。
4.胃酸缺乏:麥芽,、雞內(nèi)金等有促進胃液分泌作用?;蚣佑脺匚阜?,如高良姜、桂枝等適用于虛寒證之缺酸,?;虿捎盟岣驶幏ǎ鐬趺?、白芍,、甘草,、山楂等,。或采用甘寒生津法,,如生地,、麥冬、玉竹,、石斛,,均適用于胃陰不足之缺酸,。
5.食滯加谷芽、山楂,、神曲,。
6.血瘀加田七、乳香,、延胡索,。
7.疼痛如遇疼痛不止,在辨證施治的方中,,屬熱者加蒲公英,、大黃;如屬肝郁氣滯、胃寒,、脾胃虛弱及胃陰不足者,,均可加服金佛止痛丸常可獲效,。祖國醫(yī)學(xué)認(rèn)為痛癥與脾,、胃、肝及氣滯,、血瘀關(guān)系密切,。而金佛止痛丸以芍藥甘草湯為君,酸甘化陰,、養(yǎng)血柔肝,、益陰和胃,緩急止痛,。痛癥初起病多在氣分,,加入郁金、佛手除脹散滿,,行氣止痛,。久病入絡(luò),氣滯血瘀,,以田七活血止痛,,祛瘀生新。諸藥合用,,具有疏肝和胃,,行氣止痛,祛瘀生新之功效,,既不破氣,,又不滯膩,并對肝胃不和,,氣滯血瘀所致的月經(jīng)痛,、頭痛,、腰腹疼痛癥也有較好的療效。
康復(fù)調(diào)理
1.本病的發(fā)生,、發(fā)展,、病情輕重、病程長短,,以及是否反復(fù)發(fā)作都與飲食有密切關(guān)系,,因此飲食治療比藥物治療更為重要。
(1)一般以少食多餐,,進食宜清淡易消化而又營養(yǎng)豐富的食品為宜,,以“細(xì)、軟,、爛”為佳,,如米糊、爛粥,、牛奶,、豆?jié){、蛋糕等,。
(2)切忌暴飲暴食,,應(yīng)禁食有腐味、不鮮及不潔食物,,避免粗纖維,、刺激性、冰冷,、生硬食物,,如冰水、酸,、辣,、酒、濃茶,、咖啡等,。
(3)胃酸過多者忌食酸性及高糖食物;胃酸不足者少食堿性食物;脾胃虛寒者在膳食中適量加入姜、蔥等具有溫通的食物,,忌食生冷及產(chǎn)氣之品,,如紅薯、芋頭,、土豆,、冰飲等,。
(4)進餐前后避免精神上的不良影響,,應(yīng)專心細(xì)嚼慢咽,,排除一切思想雜念。生活要有規(guī)律,,保持身心愉快,,樹立信心。切忌大怒,、大悲,、情志過度變化,怒后勿食,,食后勿怒,。
2.保健康復(fù)方法
(1)用餐前培養(yǎng)食欲,引起胃的蠕動與分泌活躍,,等于在就餐前做胃的準(zhǔn)備活動,,方法為叩齒、舌攪動,,喝少量飲品等,,感到口腔內(nèi)有唾液分泌后開始用餐。
(2)飯前或飯后半小時自己用手按摩腹部,。手法順時針或逆時針旋轉(zhuǎn)揉動,,輕重以舒適為度,每次5~10分鐘,。同時還可結(jié)合穴位按摩,。按壓中脘、足三里,、胃俞等,。請家人幫助做捏脊療法,按壓脊柱棘突旁2公分處,,平臍部的反應(yīng)點和壓痛點,,要適當(dāng)用力深壓。
3.氣功療法
氣功對防治胃脘痛有明顯效果,。午,、晚睡前練內(nèi)養(yǎng)功,以臥式為宜,、通過“入靜”,、“放松”、“調(diào)息”,、“意守”,,使呼吸逐步達到緩、細(xì)、深,、長,,以達到入靜、抑制大腦皮質(zhì)的興奮灶,,促進機體的物質(zhì)代謝,,加強胃的消化功能。
4.體育康復(fù)療法
根據(jù)病情輕重與身體機能好壞,、年齡,、愛好選擇快走、慢跑,、做體操,、打太極拳、跳老年迪斯科舞等,,均可增強體質(zhì),,提高抗病能力。
飲食調(diào)治
根據(jù)辨證用膳選用下列飲食,。
1.姜棗飲
生姜3片,、法半夏6g、紅棗2g,、煎水飲,。
適用于胃寒患者。
2.良姜粥
高良姜15g為末,、粳米100g。用水200ml,,煎良姜至150ml,,去渣,下米煮粥,。
適用于胃寒患者
3.豬肚煨胡椒
豬肚1具,,白胡椒9~15g先將洗凈的豬肚內(nèi)放入打碎的胡椒,用線將豬肚口扎緊,,文火煨燉,,豬肚熟后加入調(diào)味品,飲湯食肚,。
適用于胃寒患者,。
4.胡蘿卜淮山湯
胡蘿卜200~250g、淮山20~30g,、雞內(nèi)金10~15g,。胡蘿卜洗凈切塊,,與淮山、雞內(nèi)金同煮,,30分鐘后加入少許紅糖,,飲湯。
適用于脾胃氣虛患者
5.白芨糯米粥
白芨粉15g,、大棗10枚,、紅糯米20g,、蜂蜜10g,。將糯米、大棗加適量水煮至米花粥稠,,入蜂蜜及白芨調(diào)勻,,文火煮片刻,每日早晚各服1次,,15日為1療程,。
適用于消化性潰瘍患者。
6.牛奶飲
牛奶250g,、煮沸,,調(diào)入蜂蜜50g、白芨粉6g,,調(diào)勻后服用,。
適用于陰虛患者。
7.烏梅紅蘿卜湯
烏梅12g,、紅蘿卜40g,、蜂蜜10g,將前二藥煮水,,后加入蜂蜜入藥,。
適用于胃酸不足患者。
8.沙參玉竹燉老鴨
北沙參20g,、玉竹20g,、白木耳30g、老鴨肉250g,,燉煮,,分服。
適用于胃陰不足患者,。
9.黃芪茶
徐長卿,、北沙參、當(dāng)歸各3g,,黃芪5g,,烏梅肉,、生甘紅茶各1.5g。
從上各物共研末,,代茶飲,。
適用于萎縮性胃炎虛寒患者。
10.蓮子粥
蓮子30g(碎粉),、粳米50g,、白芨粉50g。
以上共煮成爛粥,,涼后小口吞服,。
適用于消化道小量出血患者。
11.延胡佛手茶
延胡索9g,、佛手10g,。用開水沖泡,代茶飲,。
適用于氣滯血瘀患者,。
12.素馨玫瑰花茶
玫瑰花3g、素馨花6g,、青皮3g,。
用開水沖泡,代茶,。
適用于肝郁氣滯患者,。
13.枳殼青皮豬肚湯
豬肚1只(洗凈)、枳殼12g,、青皮6g,、生姜6片、胡椒3g,。
把全部料放在鍋內(nèi),,加水適量,文火燉煮,,調(diào)味即可,。隨量飲湯食肉。
適用于肝郁氣滯患者,。
防治要點
1.注意精神調(diào)攝,,情緒要平穩(wěn),心情要開朗,,避免精神緊張,,有利于調(diào)整內(nèi)臟氣血陰陽平衡,促進愈合,。
2.合理的飲食,,注意飲食衛(wèi)生,,禁煙酒。
3.適當(dāng)參加體育鍛煉,,如散步,、保健操、保健按摩,、穴位按摩等,。
4.針灸及氣功是治療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潰瘍的行之有效的方法,大量病例證明,,練氣功能促進潰瘍愈合,,直接調(diào)節(jié)胃的分泌、運動和營養(yǎng)功能,。
5.避免使用對胃粘膜有害的藥物,,如:阿司匹林,、消炎痛,、利血平以及激素類等。
6.堅持服藥,,慢慢取效,。可結(jié)合服用中成藥,,如:胃乃安是目前治療胃病較為理想的中成藥,,其處方中參芪補氣健脾,益胃生肌為君藥;田七配合參芪,,補氣通脈,,祛瘀生新為方中臣藥;牛黃,、珍珠等清熱消炎,,收斂生肌為佐藥。綜合本方,,具有補氣健脾,,消炎生肌的功效,對頑固性潰瘍病,,慢性胃炎有顯著的療效,,如胃中有積熱,可先服清胃熱藥后再服本藥,。脾胃虛寒者,,可加附桂理中丸或丁蔻理中丸。
7.定期復(fù)查,,如長期消瘦,、或疼痛不止,,或出現(xiàn)黑便、嘔吐者,,應(yīng)住院進一步檢查治療,。
- 標(biāo)簽:
- 消化性潰瘍